圖解建盞各類瑕疵,助你煉成火眼金睛

一隻新盞在出廠之前,需要經過嚴格的篩選。任何一點偏差都會影響它的命運。由於建盞工藝的特殊性,出爐後的瑕疵也五花八門,本篇就配圖說明一下新盞的瑕疵。

原創:新盞的瑕疵有哪些?

文/建盞君

一隻新燒建盞在出廠之前,需要經過嚴格的質檢。經常有朋友提問「這隻盞的XX處是瑕疵嗎?「或者想看某種瑕疵的實物圖,以免混淆、誤解。今天就來整理和介紹一下新盞的常見瑕疵。

 

一、胎骨開裂、變形

因為建盞的胎骨含鐵量高,高溫下易發生變形、開裂等現象。

▼示例1-開裂

變形開裂的機率可以通過預先素燒(素燒的時候,受力不佳的坯會先裂為敬,早裂早超生,就不用浪費材料和能源再到窯爐內正式走一遭了)、調整胎土配比等方式降低。

通常變形、開裂的新盞會直接作次品處理。手工拉坯的新盞可能有輕微失圓(仔細看會發現不完全是正圓,但程度輕微),作為手工製品是可接受的,不屬於瑕疵範圍。

 

二、粘窯/粘板

因建盞施厚釉且仰燒,釉會向下流動聚集。若施釉量和流動性適宜,會形成聚釉、釉淚。這兩者是釉水肥潤的標誌,屬於加分項。

然而流動太過,釉水就會粘住底部,這種現象稱為「粘窯」。

粘窯是老盞和新盞都會有的現象,只是老盞粘的是墊餅、匣缽,新盞粘的是底板,所以新盞的粘窯又稱「粘板」。

▼示例2-釉滴流至底部導致的粘窯/粘板,白色粉末是氧化鋁粉,安全耐火,它能代替宋代的墊餅,起到防粘的作用。有這層粉末在,正常情況下圈足是不會粘板的,釉流到底部才會粘。

通常粘窯產品會作為次品處理,不過如果釉色不錯,粘窯部分僅限某處釉淚(或者釉淚滴下的部位太細導致斷裂,即斷釉),其他部位完整,則有可能出廠。

 

三、起泡、鼓包

建盞需要施厚釉,且需要高溫,因此釉水可能產生起泡,盞面可能發生鼓包。這兩種屬於大硬傷,起泡的邊緣還割手,也是不予出廠的。

▼示例3-起泡。想像一下釉水鼓起一個大泡然後破裂,冷卻後就形成這樣邊緣鋒利的破泡。

▼示例4-鼓包,雖然沒破但是很影響盞面平整,範圍也較大

 

四、砂眼

因為建盞的胎骨使用的是含鐵量很高的黏土,比起白瓷、青瓷的制胎原料會略粗些,淘洗鍊泥後可能會剩餘少量石英砂。若偶爾有沒淘洗乾淨的石英砂浮出,導致釉無法成功附著在胎上,就會產生砂眼。注意,砂眼不是氣孔!砂眼是真·帶有沙粒,孔洞明顯且跳釉,而且凹凸不平。

▼示例5-1 砂眼。肉眼可見砂粒,與氣孔顯然不是一回事

▼示例5-2 下圖這些是氣孔,為自然形成的細微凹孔,手摸上去是無感的,也不影響釉面完整性,而且氣孔還會增加透氣性。

總結:砂眼是瑕疵,氣孔不是,別把氣孔當成砂眼,它是無辜的!氣孔的數量、直徑可以通過技術降低,但不能完全消除,屬於建盞產品都會有的現象。

 

五、縮釉、跳釉

縮釉在老盞中已經介紹過,溫度不夠,就會導致釉面收縮龜裂。

▼示例6-1 老盞的縮釉

跳釉則是某些部位(一般呈點狀)未被釉層覆蓋,原因可能是胎體上釉前粘上灰塵、表面有砂粒等等。

跳釉面積通常很小,對釉面完整性的影響遠小於縮釉,有部分陶藝師以隨機跳釉為藝術風格,刻意去追求,但作為新燒建盞來說,跳釉屬於瑕疵。

▼示例6-2 以自然跳釉為藝術風格的日本茶器,另一種美。老盞中的跳釉、縮釉有不少朋友喜歡也是這個道理。行業標準是適用於大部分人,個人審美則見仁見智。

 

六、色澤不均

除了胎本身,釉也會出現瑕疵。能一眼看出的首先是色澤不均。如斑紋色調深淺不一、分布嚴重不對稱等。

▼示例7-色澤不均

 

七、未燒出目標釉色

作為以鐵繫結晶釉著稱的自然窯變黑釉瓷,建盞釉色變化之不可預料,比胎的情況更複雜得多。其質檢標準總體可以歸納為是否燒出期望中的釉色。如果某位工藝師的目的是燒出毫或者滴,那麼無毫無滴,或者斑紋不夠明顯、過於稀疏,都可能成為質檢不過關的原因。這類產品屬於窯變不盡如人意,但釉面、胎體完整性都未被影響,也許有人會喜歡這類釉色。我就曾經看到有師傅想燒油滴結果有幾隻燒成茶葉末,一樣看起來很漂亮(也側面證明茶葉末與油滴、兔毫等釉色的漸變關係),但是這類產品對他而言就不能作為商品流通,送朋友倒是可以。若是柴燒,受現在的工藝限制,評判釉色時會更寬容,甚至不需要成品一定是已經有名號的某種釉色,只要有可取之處就能出廠。以上就是新燒建盞可能出現的主要瑕疵,此外還有干口這類建盞都會有但視程度不同,對品相影響不同的現象,我曾經寫過專文介紹→理性看待建盞的干口,干口的盞值得收藏嗎?,此處不再贅述。

分類: 精選建盞天目汝窯微信,標籤: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