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盖板和子口。
做子口的泥块是隔夜就要准备好了的,和泥片一样需要打的平整均匀。
子口上大下小,有两块样板,先贴上大的一块,裁切。
用尺子刮一遍,使每边都与转盘垂直,再用划线器划出背面缩进的距离,就可以准确地贴上背面的样板了。
有两块样板管住,四边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处理了。切齐,锉平,刮匀,使之平整,此处需注意的是四个侧面要略凸出一点,这样显得比较饱满,视觉上更挺一些。
拿掉样板,在大的一面划出与盖板粘接的区域,并用锯条拉毛。
小的一面划出子口的口沿。
盖板划线,划出粘合子口的部分。顺便找出中心,钻一小孔。
样板+弧度尺管住,刮平盖边。
刮平后的盖边,有个上宽下窄的斜度。
多去少补,用锉刀、竹拍子刮匀。
锉刀倒角。
上下,侧面倒角。
倒角完毕,把粘合区域拉毛。
抹上脂泥,就可以粘了。小孔可以把多余的空气排掉。用手按紧。等脂泥稍干,清理掉多余的脂泥。
从上方切出中间的泥块,子口沿很薄,所以要留有余地。
上沿下沿都有准确的划线,切的过程中找这些线做参照,子口四壁用锉刀刮平。
用刮片刮平盖板底部,
接下来用由粗到细的锉刀一点点找平,最后用光滑的鳑鲏刀柄抹去锉刀痕迹,期间要反复观察,多去少补。
做到此处还未完,剩下的部分下期和壶钮一并介绍。
子口和盖板组装是学壶过程中最先体会“泥性”二字的地方。我对“泥性”的理解即泥在怎样的烂硬程度下可以进行怎样的工艺步骤。以此处为例,子口和盖板粘合之前,孰烂孰硬,烂硬之间相差多少都是很有讲究的。掌握不好的话,烧成之后盖板变形,子口四角开裂。我做到子口四角基本不裂大概是练到十多把以后的事了。
烂硬程度无法准确测量,只能凭经验、手感来判断。调整起来也急不得,湿度变化过快会让泥块开裂,这点和木制品同理。壶做到干硬了就要放回盒子里,放在软一些的泥片上,有时还要蒙上一层微湿的纱布。这样放置一夜才能回到适宜制作的湿润状态。夏秋两季遇到高温、干燥的天气,润好的壶上手十分钟就没法做了。所以一把工艺复杂的壶往往需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便在于此。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