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御”墊餅,話建盞燒製工藝

接触建盏时间稍长的朋友,对垫饼的概念应该一点都不陌生,尤其是“供御”、“进盏”垫饼。宋代建盏,采用“一饼一盏一匣钵”的方式进行烧制。垫饼,顾名思义,形呈扁园,犹如饼状,放置在建盏的底足与匣钵之间,防止盏的底足或垂釉在高温与匣钵粘结、而作废。

“供御”、“进盏”的底足和垫饼

建盏的底款均为刻或印的阴文,垫饼在高温烧制中会逐渐变软,盏因重力下沉,将底款印在垫饼之上,因此垫饼上的字便为阳文反字。所谓“供御”、“进盏”垫饼,即是“供御”建盏和“进盏”建盏烧制所用的垫饼。窑址上的垫饼数量非常巨大,因为每烧一只盏就需要一个垫饼,且垫饼是不可重复利用的。也就是说,把建窑窑址上的垫饼都找出来、数一遍,就知道宋代建盏的烧制数量。

粘接在底足上的垫饼

大号与中号垫饼

尽管垫饼的数量非常大,但是“供御”、“进盏”的垫饼依然非常稀少,尤其是“进盏”更是少见,不足“供御”十分之一。常见的建盏尺寸有大中小三种,因此垫饼尺寸亦三种,一般比底足略大1公分左右。大垫饼,直径约6公分,厚度约1.5公分;中垫饼,直径约4~5公分,厚度约1.2公分;小垫饼,由于几乎没有见到印有底款的(估计因为底足太小,难以刻字烧成的原因),因此没有收集,估计直径在3~4公分。

变形的底足

垫饼对原材料是有要求的,可不是随处挖来的泥巴作成的。首选,必须是氧化铝含量比较高的耐高温粘土,在出窑后可轻易地将盏取出,不与盏、匣钵粘接;其次,在烧成中,垫饼必须要与盏的收缩率一致,否则会造成底足与垫饼错位,引起底足变形、拉裂或倒堆的现象。在不少老盏中,我们常可以见到有轻微变形圈足,如上图,由于垫饼的收缩率较小,整个圈足被外拉、倾斜,导致底部不平。

“一饼一盏一匣钵”的装烧法

垫饼的应用,并不是建窑的独创,同在宋代的景德镇窑及其他窑口都采用过这种“一饼一盏(碗)一匣钵”的装烧法。在中国陶瓷窑具分类中,建窑的垫饼与汝窑的芝麻支钉同属于垫烧具。垫烧具比支烧具、匣钵出现得更早,是陶瓷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目前考古资料,垫烧具最早使用于西周至春秋早期(至今2700多年)的原始青瓷烧制中,其发源地为东部沿海地区。

汝窑芝麻支钉的装烧痕迹

垫珠的装烧痕迹

垫饼是从粗砂粒、窑渣、垫珠等早期垫烧具发展而来的,常用于碗盘之类的小底器物烧制。最早出现在东汉前期(至今近2000年),从唐代开始流行,宋元两朝普遍流行,北宋时期是其顶峰,明代后明显减少。

与汝窑的芝麻支钉相比,垫饼与器物底部的接触面积大,稳定感强,承重能力大,但是由于与带釉器物的坯件接触面积大,粘接的可能性也大,因此也常在器心或底部留下大而明显的垫饼痕迹。

建盏的“止釉线”

而建盏的釉层比一般瓷器厚,烧制温度又高,釉层的流动性非常高,若外壁全施釉、至底足,必然与垫饼粘接,“止釉线”正是这样的设计目的。

五花八门的古代垫烧具

1 托珠;2 湿泥粘钉;3 垫圈粘钉;4 湿泥垫圈;5、6 齿边垫圈;7 齿边垫饼;8 三叉支垫;9、12 垫筒;10、11 垫圈;13、14 垫杯;15 碗形垫;16 盏形垫;17 烛台形垫;18、19、21、22、23、24 垫饼;20 齿边垫饼;26 支圈组合支垫。

除了垫饼和支钉,垫烧具还有托珠、泥垫、垫圈、垫挑、齿边垫圈、齿边垫饼、乳钉等数十种之多。垫饼,只是我国古代浩瀚的陶瓷技艺中的精彩一页。

下期,我们再结合匣钵进一步介绍建盏的烧制工艺。

回复【】内的数字,查看往期相关图文:

【044】 宋代建盏的器型类别与辨识

【046】 建盏御用茶器之“供御”底款

【047】 建盏御用茶器之“進琖”底款

【056】 北京故宫馆藏4件兔毫盏

分類: 精選建盞天目汝窯微信,標籤: ,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