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茶,像普洱茶这样充满争议,先是划归进绿茶,接着又被收编入黑茶,其实,普洱茶就是普洱茶,普洱茶是双生子,一个是生茶,一个是熟茶,最后在自然后发酵与人工发酵的征途上,殊途同归。
普洱茶大热之后,争议也就越来越多,有争议证明普洱茶一直都被关注。关于“生茶是不是普洱茶”的问题,虽然“国标”中已经有了定论,但茶人们仍然对此持有异议。今天推荐给大家的《周红杰教授谈普洱》一文中就有诸多犀利观点。
杭海路:早就想与你对话,并就有些问题当面请教。因为我个人认为,第一,关于普洱茶的许多科学方面的问题,你的意见是最具权威性的,因为你是“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你有实验室和实验报告以及报告中的大量数据,同时你还在进行着新的项目研究。第二,你的一些观点和说法是非常独特的,比如,普洱茶并不是越陈越香,越陈越好等等。因为这种意见与主流理论背道而驰,说出来是要得罪人的,这不仅需要充分的科学依据,还要有胆略。我要请教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普洱茶不一定是越陈越香,越陈越好?
周红杰:我认为,任何一种普洱茶的品质都有一个最佳时期,不是越长越好。在这个时期以前,它的品质呈上升趋势,达到高峰以后,它的品质就会逐渐下降。而且,越陈越香的前提是自然缓慢发酵的普洱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茶。它经过几十年的缓慢陈化而有了独特的品质。这类茶在市场上是非常少的,可作为文物收藏。但这类茶的最佳贮放期应在10-20年,再长它的品质就逐步下降了。这种茶喝年代是可以的,但要喝保健和养生,只怕是不可以的。
杭海路:我听说,有人对存放了70年以上的普洱茶进行了生物品质分析,其状况与朽木没有两样,怎么会有利于健康呢?可见普洱茶越陈越香,越陈越好的理论和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这完全是一种误导,缺乏科学依据。另外恐怕是商业利益的驱使。
周红杰:在众多的普洱茶消费者中,有一些“考据”派。他们对茶的爱好如同收藏古瓷品,在某种意义上倡导引领着普洱茶的消费。而更有极端者,喝普洱茶只论年代,似乎越久越好,甚至要喝那种有“霉霜”的茶。这种认识和做法,显然是偏面和错误的。
杭海路:有人说,普洱茶属于黑茶,是黑茶的一种。但在你的著作中,却不是这样认为的。那么,普洱茶,在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等类别中,到底属于哪一类茶呢?
周红杰:普洱茶是我国传说的十大名茶之一,主产于云南省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区。之所以称“普洱茶”,并不是产于普洱,而是因为普洱是明清时代云南茶区产品向外运销的最主要集散地,所以清代起始定名“普洱茶”,沿用至今。普洱茶不是绿茶或红茶,也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黑茶。根据2003年3月云南省标准计量局公布的标准: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按照比较科学的分类法,我国的茶叶可分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普洱茶七大类,即普洱茶是单独的一类。
现代人所生产、消费的普洱茶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到了20世纪70年代,云南省一些国营茶厂受香港茶商储运普洱茶方法的启示,研究试验出使晒青茶向普洱茶快速转化的“渥堆”工艺(即用人工方法进行快速后发酵),从而使普洱茶的生产转向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目前,普洱茶市场有“生普”、“熟普”的说法,严格说来并不科学。所谓“生普”,如果没有经过后发酵,只能视为绿茶的—种,即使它是正宗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所制。而“熟普”也不一定就是地道的普洱茶,它必须符合云南省标准计量局公布的普洱标准。至于“干仓”、“湿仓”之说,一般指的是普洱茶制成后的仓储形式,并非普洱茶的制作工艺。
普洱茶基本分为两种:散茶和紧压茶。散茶按品质分为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共十一个等级。紧压茶按形状分,主要有圆茶、贡茶、沱茶、砖茶、紧茶、方茶、竹筒香茶等,规格不一。其中,市场上常见的“七子饼茶”应属圆茶或称饼茶,因为常以七饼为一筒包装,暗喻“七子团圆”之意,故名。紧茶—般分为“心形紧茶”和“砖形紧茶”。普洱茶具有独特的“陈韵”,以汤亮、醇和、温润、香高、甘甜、纯正称奇。
(注:“生普”如果没有经过后发酵,只能视为绿茶的一种——这个说法,比较另类。而石昆牧先生甚至直斥这是“一个大阴谋”。)
(我们都知道,一款心爱的极品绿茶,放置3个月后,竟然成了“黄色的茶”,让人心痛不已!而一款心爱的普洱茶,只要存放得当,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可以在每一个阶段给自己带来不同的体验,那是无以言表的愉悦和惊喜。
香喷喷的绿茶,其针对鲜叶采用的手法,大江南北手法各异,但不管是“炒青”、“烘青”还是“蒸青”,其结果就是绿茶从此固化,茶叶不再具备活性;绿茶附生的微生物必须被抑制,如果不抑制就会产生“霉变”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普洱茶作为“晒青毛茶”,鲜叶虽说也经过了无数工序的炮制,但是茶叶的活性却得到保留;一如优质葡萄酒一经诞生,在优质酒窖里储存,随着岁月的流逝,葡萄酒在各种益生微生物的作用下,“越陈越香”——当然这个“越陈越香”,还是在周教授所述的“品质上升趋势”期间。)
本文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用于学习和观点交流。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老朋友】请点击屏幕右上角的“…”,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新朋友】感恩您的关注:
1、回到标题,点作者“一壶真趣”(蓝色字体)→关注;
2、点“右上角”“…”→“关注官方账号”;
3、扫一扫以下二维码→显示“一壶真趣”公众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