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明三代,茶碗釉色的演變

nu5r74

中国的饮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变于明”,唐宋明三朝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三个高峰,也是三次飞跃。但这个三朝代的饮茶文化却有很大的区别:饮茶方式上,为唐煎宋点明泡;茶汤色泽上,唐为淡红,宋为白,明为绿。

而茶碗在盛放茶汤的功用之外,映衬茶汤之色泽便是它的第一审美需求了。因此,茶碗的釉色必然由于茶汤色泽的变化而改变。淡红茶汤的唐代将越窑青瓷奉为上品茶碗,白色茶汤的宋代以黑釉建盏为贵,绿色茶汤的明代追求瓷之白。

唐代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上海博物馆

唐代所崇尚的碾末烹煮的茶风,茶汤显“白红”(即淡红),青瓷色泽沉稳,二者相映而成趣。邢州瓷虽然洁白莹亮,就未免稍嫌轻浮。茶碗等级评判,便不是以瓷器的质地,而是以瓷器的色调为标准:看它是否能和茶汤的色度调和出最大的美感。

正因为如此,陆羽乃至整个唐代,便将以越窑为代表的质朴大方、色泽沉稳的青瓷茶碗奉为上品。虽然以邢州瓷为代表的白瓷,在当时也不乏拥戴者。

白瓷配红色茶汤

陆羽有一段对茶碗优劣的著名论断:“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次,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黑釉兔毫盏 北京故宫藏

这样,也就很好理解“为何宋代最佳茶碗是黑釉建盏,而不是唐代的青瓷了”。宋代斗茶更盛,具体方法为:事先用茶末和开水调好茶膏,然后一边用沸水点泡,一边用茶筅回旋击拂,打出白色的沫饽(汤花),要求色泽纯白,汤花保持时间长(“咬盏”)者优,先出现水痕的就失败。

建盏的点茶效果

这样,为了衬托茶汤之白,也为了评判斗茶优劣,黑釉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蔡襄所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茶录》),宋徽宗所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大观茶论》),说的都是一个道理。黑釉建盏成为宋代茶人的追捧对象,而在唐代被奉为上品的青瓷、白瓷便冷落了。

明代永乐白瓷暗花莲卉纹茶碗

到了明代,人们对茶碗的色泽选择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在今日,纯白为佳”(许次纾《茶疏》)。因为到了明代,点茶已成往事,饮用散茶蔚为主流,洁白如玉的白瓷衬托绿色的茶汤,清新悦目。

白瓷配绿色茶汤

屠隆在《考槃余事》中说:“宣庙(指明宣宗)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不但肯定了白瓷的绝对优越地位,而且质疑了蔡襄对黑瓷的看重。其实,这都是茶水惹的祸,蔡襄时代茶贵白,当然瓷贵黑,明代茶贵绿,当然瓷贵白。观点不同,其实其理则一,只是各为其茶。

“严格说来,茶碗的色泽与茶叶的品质是不相干的,然而,饮茶作为美感体验的艺术,茶碗的形制与色调,配合盛出的茶汤色度,就使人在特定的空间氛围中得到相应的感受,从而产生心灵的回响”。

据此推去,唐代、宋代、明代的茶人们,追求的都是茶、盏一体的整体美感,虽则时代不同、取舍各异,但究其缘由,却是人同此心,心同此趣的。

 

0930

分類: 精選茶藝微信,標籤: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