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真正的建盞取土地

就地取材,靠山吃飯;源自本真,始於天然。建盞以最簡單最自然的材料為開始,以包羅萬象的釉色、千古不朽的黑瓷為表現,訴說跨越千年的故事。為揭開建盞胎釉來源之謎,我們不畏艱險,翻山越嶺,探尋真正的建盞取土地。

原創:新手必看之建盞胎釉的來源

文/建盞君

建盞,是土與火的藝術。一方水土養一方瓷,建盞的誕生,與水吉當地的特殊土壤密切相關。

大家都知道建盞的胎土和釉料含鐵量高,但胎釉原料具體是什麼樣的,從哪裡採集,這方面的知識並不是很普及。因此我們今天就沿著宋代先民取土的山路,探尋建盞誕生的源起。

建盞的胎土來源

一、胎土組成

建盞制坯的原料,並不是隨處可取。建盞需要在高溫條件下燒成,且需要胎中的成分參與反應,才能形成精美的鐵系結晶釉,因此對胎土的含鐵量、耐火度、可塑性等指標都有嚴苛的要求。

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窯工發現,將三種不同的粘土以適當比例混合後製坯,最適宜建盞的燒成。這三種粘土,都出自建陽水吉,不過位於不同的村落。

▼建盞製坯所需三種胎土實拍

二、取土之旅

燒製建盞所用的胎土,既然需要嚴格的挑選,要採集到合適的土,自然就不是那麼容易。為了揭開建盞原料來源之謎,建盞君翻山越嶺,總算拍到取土點實景。首先從最難走的南山村開始介紹。

1、南山篇

建盞之鄉水吉鎮,下轄1個社區、28個行政村。南山村是其中之一,該村位於建窯遺址東部。

▼水吉鎮

▼南山村


到南山村以後,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走很長一段路,才能找到燒造建盞所需的粘土。

▼南山村山路,山勢陡峭,路面沒有鋪水泥,十分難走。

▼山路上的運土車轍,路面一吃重就凹陷不說,遇水還會打滑,下雨天這路就不能走了。


▼南山村的取土點不止一個,圖為某取土點一角。

▼幾個取土點,都位於海拔接近500米的山上。對於以丘陵地形為主的水吉來說,已經是很高的位置了。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南山村產的粘土,從外觀上看,並不是流行的建盞工藝流程所介紹的紅土,而是偏黃白色。

為什麼非得沿難走的山路,來南山取這種土呢?

因為水吉鎮南山村特產一種含硅、含鋁量都很高的粘土。這類粘土具有優良的理化性能,是建盞胎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南山村粘土特寫

南山土顏色偏黃白,就是其成分導致的。不過這類土在建盞胎土中配比一般不會很多,所以建盞製坯用土的色調,總體看來還是偏紅。介紹建盞工藝時將胎土概括為紅土並無不妥。

2、后井篇

除了南山村的粘土,還需要另外兩種土來配製建盞的胎土。另兩類土就屬於我們所熟悉的“紅土”,分別出自后井村和大梨村,不過二者成分是不同的。

后井村也不止一個取土點,其中一個位於“枕頭嶺”。

▼后井村枕頭嶺取土點一角

從后井取的紅土,特性是鐵含量本身就很高,純天然無需任何添加。這類高鐵紅土,是建盞“鐵胎”的主要成因。鐵胎是建盞的必備特徵,如果不是鐵胎,就不能算作是建盞了。

▼后井村枕頭嶺高鐵紅土特寫

3、大梨篇

看上去都是紅土,成分卻不盡相同,大梨紅土含鐵量比枕頭嶺的低,性能也有區別。不同地段的紅土,成分不同,作用也不同,所以才需要去特定地點採集。這些地點採集的土最為適用,是先人的經驗證實的。

大梨紅土起的主要作用不是增加含鐵量,而是增加建盞胎體的耐高溫抗變形程度。所以其含鐵量雖然低於枕頭嶺紅土,在配比中一般不超過20%,卻依然是重要成分。有了大梨紅土,能明顯減少建盞胎體的開裂率。

▼大梨村取土點一角

▼大梨村紅土特寫

將南山、后井、大梨採集到的三種粘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再經過煉泥等一系列工序,就可以開始製坯。

至於三種土的配比,每個師傅會根據自己的習慣調整,不同師傅調出的胎土,色調會稍有差別,當然總體來說還是偏紅的。入窯後,胎體在還原氣氛下會燒成鐵灰色,如下圖。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南宋建窯兔毫盞

建盞的釉料來源

胎的問題解決,就得看釉了。建盞的釉料配方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本地釉礦石加草木灰。不過這兩種東西看似得來容易,卻也不是隨便哪裡取的都行。

首先草木灰是採用水吉當地的植物燒成,當地土壤中含有的金屬元素,成分比例會與其他地區不同,被植物吸收後,也導致草木灰中的元素成分比例與他處不同。

這很可能是宋代建窯能夠將釉色燒得特別“青黑”,甚至泛藍光的原因之一。這一觀點是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研究中提出的。

其次建盞釉料所需的釉礦,也不是隨處都有,已知主要開採的地點位於建陽南林。

▼南林採礦點位置示意圖


▼南林採礦點一角


▼南林釉礦碎片特寫

這些紅色的礦石,是建盞能燒成精美鐵系結晶斑的最大功臣。以這些釉礦結合當地草木灰所製出的釉水,就能燒成包括兔毫、油滴在內的萬千窯變。

源自本真,始於天然

有的新手一看到建盞上金屬感強、變化多姿的斑紋,就覺得是添加了什麼有害元素,不太放心。雖然這從側面證明,建盞的斑紋確實魅力很大,大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不過解釋多了,也有些疲勞。

其實從上文可以看出,不管是宋代還是現代,正宗建盞的製作原料,就是本地天然的“土物”,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

從千年前開始,建窯窯工就是以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加之窯火的淬煉,創造出包括兔毫油滴在內的多種窯變,也造就建盞在宋代的超然地位。

▼三片宋代建盞標本上不同的兔毫紋

宋代的窯工,肯定沒有途徑去提煉添加劑,並摻入釉水中,那時候科技並不發達。然而宋代的建盞,早就存在各種精彩的斑紋了,窯址上浩如煙海的殘片堆積,以及海內外的宋盞藏品都可以證明。

宋代的窯工中,估計沒人知道物理化學原理,燒盞靠經驗。當時的建盞玩家,多少也會覺得建盞斑紋很神秘。

到了今天,我們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燒成原理,研究之後,反而會明白,這些材料能燒出建盞確實是符合科學規律的。

雖然還有一些工藝原理上的秘密,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解開,不過至少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研究已經證明,燒製建盞所用的材料,確實是天然的,現代人也能夠傳承宋代的技術。國家認定建窯建盞燒製技藝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基於這個前提。

本篇介紹胎釉來源的同時,也再次證明,建盞的釉色表現,不需要添加任何有害物質,就地取材,靠山吃飯而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建窯建盞,以最簡單最自然的材料為開始,以包羅萬象的釉色、千古不朽的黑瓷為表現。千年以來,遠山的車痕腳印與窯址的堆積遺存,都在訴說建盞“天工”與“人巧”相結合的傳奇故事。

-本文完-

 

建盞

微信號:jianzhanwenhua

分類: 精選建盞天目汝窯微信,標籤: , , ,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