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并不复杂,只说三句话,探讨的是普洱茶市场的商业逻辑,不针对任何商家和个人。消费者只要记住这三句话,再看市场就简单了,这里面没有道德问题,也没有绝对的好坏,探讨的是商业模式。
大厂做茶收台地
品牌加盟大杂烩
古树纯料做定制
详细讨论之前,先解释一下,古树是不是一定比小树好,小树是不是一定比台地好,实生苗是不是一定比扦插苗好,这是另外讨论的话题,本文只说现象。
大厂做茶收台地
这个最好理解,如果你想拥有巨量,而又想拥有工业化的成本优势,你只能选择台地,最好是自营基地。多年前,古树和台地价格差别不大的时候,大厂的拼配会兼顾二者,而现在基本上是纯的台地(但不是纯料,还是会有台地之间的拼配)。过去的配方或许有独到之处,但实际上很多过去的配方已不可操作,因为成本的变化,只能看料做菜。
只说现象,茶好不好喝,是否安全,消费者自己权衡。
品牌加盟大杂烩
品牌加盟可不可以做古树呢,毕竟还有专做古树的品牌,不是不可以,如果我们研究古树的成本和产量,就会明白,品牌加盟这种模式很快就会遇到瓶颈,这个不是诚意的问题,而是商业模式和产品特点的矛盾。
一个山头的古树产量如果有几吨,那么多厂商个人,你能拿到其中多少?拿到了之后,这么多加盟商怎么分?当然,更为重要的考虑还是成本。
那为什么还要做,还做的很多呢?因为有一些变通的方法。好一点的,可以用小一点的树,可以用夏秋茶,如果真的是这样,在目前的市场里简直可以说是业界良心。差一点的就拼山头台地。更差的呢?如果熟悉布朗山这种名山的就知道,有的初制所从来就没有收过一片茶叶。
那你说,不能直接说,我这是拼的吗?这里面的商业逻辑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没有山头茶品鉴的系统性经验,是喝不明白的,既然你喝不明白,我又何必做明白?你得到满足感,我得到利润不也好吗?我不反对这种逻辑。但我的逻辑是,你明不明白是你的事,做不做明白是我的事。
这种做法的直接影响是,消费者无法对山头古树准确估价,真正做古树纯料的人反而可能会被认为“贵”和“暴利”。
总的来说,这个领域良莠不齐,有纯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也有被成本上涨和发展瓶颈逼迫不得不妥协的,其中不乏令人尊敬的茶人,这里希望消费者也能体谅茶商的难处。有些人对于推动古树茶做出了很大贡献,有的并不真的想欺骗消费者,碰到真的明白人,也不说假话,只不过在中国的商业环境和市场文化之下,有无奈的地方。
古树纯料做定制
前面说的某个山头的古树产量是有限的,而且古树分散在各个寨子,各个茶农手里,你想全收,不仅技术上难以实现,即使实现只能无端抬高价格。所以真正的古树纯料,只能以分散定制的方式出现。实际上对大多数茶山,收超过一两吨以上就会碰到操作的天花板(这是我们小品种数据库定位的考虑之一)。
定制的可能是个人、团体、茶商、甚至也可能是个别大品牌商,当然如果是后者做,也会快速在内部消化,不会在市场上长期卖,更无法成为主流品种。
这种模式看起来不那么“成规模”,但是却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方式,一方面,自由竞争的市场相对透明,另一方面分散定制为深入研究的茶人提供了提升空间。同样一个山头的古树,不同寨子的树种、土壤、树龄、生态都可能不同,同一个寨子,不同茶农之间也可能不同(喝过单株的就会明白)。这里面选择巧妙,就会出现佳品。这也是我们做小品种茶山数据库的根本原因!我们追求的是体验可以达到怎样的高度和深度。不能量产?没关系,再找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