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http://hi.baidu.com/18926219199/item/76a7ef59ccde11474eff2058》
關於紫砂仿章
道洪的鐫刻刀鋒抑揚頓挫,布局的空間留白,自然寫意而透露出內心的自信。
再者,兄先了解一下這綠泥的款章何道洪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90年代的款章是不可能出現在丁卯年(1987年)的作品上面的喔!
1987年(民國76年)香港英泰公司出版的壺藝瑰寶一書相片如下,其印刷質量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下附圖兄臺看的出什麼名堂嗎?現代壺的真偽實事求是,不是用大蓋猜一下即可的,也不是說工藝師都不承認過去的作品來麻痹您自己的。不敢面對真實~~終究傷害的會是您自己的!
如果英泰公司的看不清楚,那麼我們再看看何道洪作品集的資料兄會更清楚的~~
(題外話:我不鼓勵買壺對印款,因為對印款很容易讓一般消費者上當吃藥,除非您懂的作者風格的鑒賞,紫砂壺的綜合審美,在最後一關在經過印款放大300倍的比對,那才能將判斷錯誤降到最低。)
「道洪製陶」一款最早見到落印於作品上,可見到最早的應該是”飲水思源壺,一瓢兄的潤玉壺(如下附圖)”八零年代末期,能找到的資料是1989年。而且有趣的是這印款大部分用於胖嘴胖把的造型上。88~~89年對何道洪制壺的歷程應該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從潤玉壺,飲水思源在到聖珠提樑壺等等作品上皆開始強調力度,這力度是源自於民初的包嘴風格的再進化,讓觀賞者直接感受視覺的震撼效果。但其形制是否能雋永長存,則須後代兩極化的評斷了。
認同,一般印款是最一關鑒別使用。
如果最後的印款比對與正宗的有過大差別,那麼則將前面正宗的看法完全推翻!
收藏茶壺我建議玩家先從技術含量來理解一把壺
在從作者風格來鑒別
如果您經驗足夠,還可以溯服過去的大廠用泥窯溫作為輔助
然後再作最後的印款比對~
當然拉,印款比對不是每個人資料都那麼完備的
一般能叁考的印款圖檔皆過小,很容易出現誤差,
而且比對印款還具備訣竅
在過去銷臺作品大部分沒有證書
在茫茫壺海里找一把好壺需要十足的經驗
印款比對可以佐證您的眼光
反之如果功力不夠,錯判會喪失許多好壺的機會
今天我借來一把高仿壺
繼續我來淺談一下對印款的竅門
與拜現代科技之賜,讓贋品在高倍微焦鏡頭之下無所遁形!
印款的鑒別,首先要稍微了解一下作仿章的技術演變!
哉弟在業近二十年見過許多仿壺有些許心得在此與大家分享~~
1996年左右前後年是一個仿章技術的分水嶺~
96年之前的仿章大部分采用:
①照書仿,印款的大小會與實際印款有很大差別。
②實仿實,印款的大小可以計算泥料的縮收比,也會因鐫刻者的用心程度而精細或粗造。但經過高倍放大比對馬上漏餡。
③電腦章,此法僅限於平面鐫刻,毫無金石感,用肉眼即能判別。
◎以下圖章印款尺寸皆約0.5公分,是90年代前實仿實鐫刻的用肉眼實難判別筆畫粗細與字里行間,但經過稍微高倍放大真偽即呼之欲出。
1996年左右在街坊便能見到使用塑料粉拓印的仿章,因材質先天綿密無法達到石材的質堅。此印款為長寬約0.9公分,再沒有放大比對時較難以判別。也因為印款極小難以在拓印後加以精加工,因而放大後鑒別格外清晰。過去很多藏家在這小印款栽了跟斗,其實在現代科技來看,此印款是最難仿造的。
不用怕拉,仿壺只能蒙過一般人。
懂得運用邏輯與證據,現代壺的鑒別不會太難的。
比對印款時尚須留意到兩照印款胚未燒之前的乾濕度,如右圖紅泥的很顯然在落印時坯體較為濕潤,因而在落印後石材的紋路就不及左圖紫泥的明顯,但在右上角箭頭處仍依稀可看出紋路,此也是仿章最難的地方。透過許多細節刀刻的抑揚頓挫,在同一光源照射之下拍照,形成了許多俐落的斷面,這就是自然的金石感。也由於泥料的乾濕度各有不同因而比對上只要最難仿製的筆畫崩落達到百分之80的相似度,對於小款章而言基本上在強的高手也仿不出來了。
◎備註:對於資深的制壺老師傅而言,落款時的乾濕度拿捏皆應該很精準的,過乾敲印有時候必須兩次敲款形成了雙邊款,過濕落印者細節部分容易模糊也不好,只要不過於懸殊都是可以容許的范圍,但比對印款時者應更為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