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我所見到的紫砂藝人追憶—徐秀棠
記得在跟隨顧景舟先生時,我總喜歡向他打聽民國初年紫砂藝人的從業情況。因為他直接見過、接觸過這些同行,會有行內視角的描述與評價,尤其是對有作品存世的名家如俞國良、李寶珍、馮桂林、范鼎甫、汪寶根等等的評述。對這些老藝人的情況我們只是零星的略有所聞。顧老並未成文綜述,這使當今紫砂從業者和紫砂愛好者都會覺得有些缺憾。鑒于這一感受,在此,我就把我所見到的紫砂老藝人的形象及對他們的印象描述出來,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影像記憶,不會詳盡完整。他們中只有邵仲和、朱小華師傅還健在。他們主要是這一時代做坯、陶刻的師傅,同時代經常被推頌的七位老藝人就不在其內了,還有我父親徐祖純、母親邵賽寶,三兄徐漢棠也沒介紹,在此作一說明,並有待以後不斷完善。
大概分為:成立合作社前的,成立合作社初期的。
汪寶根
我對他的印象非常深,一是我家裡珍藏了他的好幾把茶壺,光貨、花貨都有,記得最深的是一把線圓紅泥的壺。他的壺極有精神,並特創了小包嘴,做得特別有味道,我父親只在來了識貨者,才打開特製的木匣子,拿出來讓人欣賞。這批茶壺後來捐給了蘇州博物館(當時叫江蘇省博物館)。父親說,他個人喜動不喜靜,仿佛屁股上有釘子,人小噪門大,講起話來頸子直伸,頭直搖,特別精神。人家訂了他的茶壺往往做不及時。有一件事我父親後來一直當故事說:當時宜興的衙門差人頭頭叫朱鶴年,付錢訂了汪寶根的茶壺一年多,汪寶根一直借故推拖,茶壺仍在套缸裡,出不來,朱鶴年就把汪寶根叫到衙門把他鎖在泥凳上,他故意睡覺,還是不做,怎麼叫也拿他沒有辦法。建國前幾年,我經常見到他在我家後門口走來走去,肩上扛掛了大秤桿,背上背了個大鐵秤砣,父親說他當時是稱茅柴的開行老板,是秤燃料的公證人。紫砂燒窯所用的茅柴由山裡人用狗頭車推到查林等地水碼頭,用船裝運到蜀山南街紫砂窯場下面的河邊,由柴行老板來過秤。這樣供柴戶與買柴戶都不直接去擋秤撥秤星,故公證人開行老兩面逢迎受益。做茶壺的人家大多很窮,他家生活卻很好,晚上點的是汽油燈,非常氣派。我小時候還專門趕到西街他家門口,去看點汽油燈吃晚飯的情景。
楊阿時
他是做花盆高手。錢盤根住在我家正對面,楊阿時是錢盤根母親的後夫。聽說那時他已從山西回來(與吳云耕一起去的),年紀已大,紫砂生意又不好,故不做坯,當時開砂貨行的大老板毛振聲(紫砂大窯戶毛順生的二弟,人稱毛老二)留了他,因為毛老二曾跟人學過徒做過茶壺。我常見到他背了毛老二的兩個同齡兒子毛阿洪與毛阿明(紫砂工藝廠毛阿南的哥哥)在蜀山南街我家對面及小街上游蕩。他當時已60多歲,小個,瘦弱,前額已禿,腦後有撮鴨屁股似的頭發,幾根山羊鬍子,但笑嘻嘻的,常與周圍的人開玩笑,真有點老頑童的個性,非常和謁可親。
周邵氏
我小時候曾見她到她三兒周志豐家活動(周志豐的二兒周希群是我同年村兄),高個小腳。當時周邵氏的五個兒子各個有一番事業,所以她高齡仍健康開朗。紫砂界都知道她的“水平壺”做得非常出色。聽知情者說,她做壺時,泥凳上放一只裝釉水用的大碗,裡面盛了一碗水,她做水平壺完工前一定要放到大水碗裡,試試是否能平浮,如嘴、把有輕重,還可以加泥、減泥(紅泥實際上與紫泥有區別,未乾的紅泥可短時放在水裡泡一下,紫泥相對較差)。據我所知在成立合作社時,年近80歲的她曾又試做過水平壺。
史蓮生
他做茶壺應該在抗日戰爭之前,當時也算一把好手,故現今常見到蓮生名款的茶壺出現。他的兒子史耀民是汪精衛部隊少將團長。日軍據華時,史耀民統治了以蜀山為中心、除宜興城區外的宜興範圍,盡做壞事,動不動殺人。史蓮生卻不與其子為伍,住在潛洛老家,常常在兒子的魔刀下救下人命。我曾親見過抗戰勝利後史耀民在上海虹口公園被槍斃的報紙照片。建國初期時,聽說史蓮生的社會影響很好,並沒有受到批鬥或管制。他做過一些粗貨茶壺之類的坯件。我曾數次見過他,日偽時他是老太爺,個子不高,略豐身材,兒子史耀民個子卻比較大。建國後,他從我家後門口走過,我母親告訴我,走過的人是史耀民的老子,已老了也瘦了,臉型已記不清。上海鐵畫軒的“小開”戴相民也叫蓮生,茶壺上也有蓋蓮生印章的。
邵茂章
是我的三舅父,他是上袁村與顧景舟常在一起攀談論文的有水平、有身份的紫砂藝人之一,他做的牛蓋洋桶(我家曾有過)等水平較高。他生性特靜,特穩,與世無爭,上進積極性不高。他作品不多,喜吸水煙,建國初期就患肚臟病,病入膏肓,為滿足其願望,我母親把他接來我家,請蜀山中醫搭脈吃藥,期間由我侍侯月餘。
潘根大
是手工業主,製坯高手,尤其是同時代藝人中做水平壺的高手。自我懂事開始,他就不專職做坯了,但名頭還是較大的。據他孫兒說,他圓口用的工具,是打孔漏掉蛋白蛋黃的空雞蛋殼,他的規矩是絕對不準家人尤其是子孫碰他的泥凳及工具。在成立合作社前夕,他已得了皮膚癌,我曾見到他在缸裡以藥熏蒸的痛苦場面。在成立合作社時他就去世了。
邵全章
是我小舅父,排行老七,生于1909年(清宣統元年),父親邵步云,祖父邵甫亭,是趙松亭的師父,上祖均為製壺高手,與邵大亨、邵友廷同宗,一個祠堂吃酒。他的製缸廠房就建在惠家角落頭,即惠孟臣的住宅處。與顧景舟是世交,同學習同商討,也是製壺高手。因不安於製壺做坯,有搞實業的行為,改上袁紫砂龍窯為護缸窯,至一半而停歇,因時局不穩而破產欠債。建國初期就不做茶壺了,但他早期的作品也流至臺灣,很受重視,很多畫冊書籍裡有他的茶壺及名錄出現。1986-1987年,雖年近80,他憑借原有的基本功又做起了茗壺,自娛自樂,並贈送家屬朋友。
儲銘
我小時候隨父親到同街陳立珍家串門(即陳寶生家,他是立珍的侄子),他家房子大,二開間三進,其中第二進的一間就是儲臘根(當時不知是儲銘)租用的。儲銘較矮且瘦,方臉,二粒眼球似凸在外面,老耷拉著臉,我見他有點害怕,他連笑起來也不親善。屋裡長窗格下的泥凳上非常整潔,以做牛蓋洋桶壺最出名,我父親常用的一把“捂灰”黑得特別漂亮的平蓋洋桶(與牛蓋洋桶造型一樣,只是非牛鼻蓋子)就是臘根做的,壺蓋上平面有儲銘的印記。父親說他建國前一度曾為顧景舟家的客師,做過牛蓋、平蓋洋桶壺,顧景舟做牛蓋洋桶應該會受到他的影響,故有誤傳顧為儲的徒弟,但顧景舟在我們面前是否認的。他應該算是一個做細貨的高手,只是身體太差,成立合作社時就不在人世了。
王吉慶
上袁村人,比我父親要年長些,有製坯的基本功力,且有創作新品的能力。由於當時的經濟水平,他優質些中等量產茶壺。成立合作社初期不知為何沒有進社,但一直在上袁做坯,常用一對竹籃挑了送到蜀山南街,由於品種較多,刻字記工時多稱為“吉慶”壺。
唐桂生
上袁村人,又叫吳桂生,一生中主要做高梅花壺、矮梅花壺。1955年合作社成立不久后進社,當時年紀已很大,但身體很硬朗,中等身材,走起路來腰挺著,不大說話。據說是吳純耿的生父。
陳漢西
1955年紫砂合作社成立後不久即入社的做坯師傅。個子不算高但很壯實,是老實的農民個性。做坯手藝還不差,做工提漢扁之類的品種。廠裡下放時回農村的。他在“利用公司”成立的陶工傳習所當過藝徒,與馮桂林為同學,當時的老師為俞國良、邵云儒。
唐鳳芝
上袁村人,合作社成立時沒進社,直到1955年的下半年才進紫砂工場。他的自我感覺特別好,歡喜標榜自己,一開始就拿著自己仿製的楊氏風卷葵壺自我夸耀,故當時的老藝人都有點討厭他。他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喜歡創作新樣,但由於製作工藝上比較毛糙、作品有粗笨感。他的政治生涯有點神秘,國民黨統治時曾與新四軍有過接觸,建國後到省裡去見過當進的領導,但並未在政治上有提拔。
程盤根
程壽珍的兒子,上袁村人,1955年1月進社後仍做他父親教過他的幾個品種:程珍式掇球、仿古、漢扁等,鈐蓋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及盤根印章。在這之前,他有相當數量的壺是蓋其父親留給他的圖章,但只要稍加細品,即可分出父、子之作。
唐寬裕
上袁村人,進廠時年紀並不大,30多歲,但看起來滿面胡子,不修邊幅,像個老頭子,個子較高,不胖,能做細貨,但手藝與人一樣,不太有情趣。他的飯量是合作社就膳人員中最大的,合作社成立初期吃飯是交飯費的,共食制,八人一桌,四菜一湯,飯管飽。聽說他1959年被下放,1960年去世。
錢盤根
是建國後成立合作社前紫砂界做花盆和汽鍋最好的老師傅。他是專靠做坯吃飯的,因為花盆體積大,陶器廠有做壺刻字的客師(供飯或供住,發計時、計件的工資),但不會請做花盆的客師。他家比較大,有二開間二進深,但只有幾張破泥凳 與一張床,前面工場後面住室,兩人用不了這麼大的地方,所以肖坤生、李榮富、錢應生,包括王熙臣,都曾在他家大門間做坯,後來成為合作社的主要生產工場之一。他做花盆的品種並不太多,主要是元三尺,海京中。其花盆尺寸有的寫在墻壁上,有的記在手上,我就曾見到他按手上的印紋配矩車及墻車的尺寸。他的夫人徐盤大也是做花盆高手,夫婦二人做的花盆(圓的為主)造型製作工藝都好看,有段時間在腳砣上蓋“盤根”的小木章。因為有段時間產品不大講名頭,尤其是花點弓背(並非駝背),大家稱他錢駱駝,個子中等,曾吃過鴉片,香煙癮特別重,50多歲後就有肺病在身,1955年成立合作社時就病逝了。
徐盤大
是建國前後做花盆的高手,居家作坊就在我家正對門,天天相見,與老公錢盤根是做大、中高檔花盆汽鍋的搭檔,造型比例特別舒服,尤其是粉紅泥、粉本山綠 泥、墨綠泥的作品有獨到的經驗。他倆的做坯尺寸是畫在石灰墻壁上及手中掌心上的。錢盤根過世後,她改嫁吳云根老藝人。紫砂工藝廠成立後也在工廠中做過師傅。
錢應生
是錢盤根的堂弟,也是紫砂合作守的技工。住在西山街,略胖,中等偏高身材,真有點力氣,整日笑嘻嘻的,話並不多。他做花盆的時間較長,技藝比錢盤根、李榮富要差一點,有時候做錢盤根的下手,有時單獨製作。
李榮富
李榮富到錢盤根家做花盆,大概也是建國初期開始的,他原本有些做花盆的基礎,錢盤根接到窯戶所訂任務來不及做,請李榮富做下手。他當時年紀約30歲左 右,身體瘦弱,不愛多說話,後來越做越好,可以單獨做錢盤根能做的品種了,主要是元三尺、葵式三尺、四方陰角式三尺、海棠三尺、菊花、水仙盆及較大一些的 花盆。成立合作社後他仍做花盆,工場搬到了毛志云家中。只是他身體多病,後來情況不得而知
肖坤生
我見到肖坤生是在建國後,他經常挑了一副筍籃擔,裡面放了些油鹽糖醬到附近村上挨家挨戶叫賣,掙小錢度日。他做過坯(花瓶為主),建國前被抽壯丁當了兵,與同道趁亂逃跑,躲在火車下面,剛巧碰上火車突然移位,壓著了手臂,幸虧車輪沒有轉動,只傷了手臂,他爬出來後又沒有立即救治,故他的肘與臂二關節是錯位的,手臂有問題不能做坯。他挑擔路過找家對門錢盤根家,必定進去攀談,因為他們以前做坯時是朋友。有次因為窯戶有做花瓶的訂貨,一時找不到人做,錢盤根就與他談起,叫他試試,看看能否再做得起來,因他壞的是左手臂,轉轉盤還是可以的。開始幾市花瓶做得並不太好,後來順手後逐漸提高了,自此不做小販,就一直做花瓶、汽鍋、花盆,斷斷續續一直做到1955年1月紫砂合作社成立後進社做坯。他做得最多的品種是白元瓶、雲肩美人瓶,還有象腿瓶。成立合作社後,任淦庭也曾刻過他製的一批各式花瓶。他的作品比起同時代做花瓶的陳福淵要低一個檔次,但陳福淵做的是較小的類型,與他做的不是同一類型。
莊順娣
朱可心老藝人的夫人,一直在朱老身邊做坯。1955年成立合作社時為第一批進社的社員。所做茶壺品種單一,只做矮竹古壺。1957年由蜀山南街搬到新工場後(現紫砂廠址)好像就不大上班了。
倪祥林
印象中的倪祥林,手裡總喜歡提一把洋桶壺,時不時地喝喝茶。臉有些胖,行動很穩重,雖窮但很清高的感覺。他以做花貨為主,魚化龍、柿子壺等。他兒子是倪順生,後妻是邵陸大的妹妹邵寶琴。他家曾有很多俞國良傳下來的紫砂陶模。
邵陸大
我家裡有一把漢君茶壺,是于右任為宜興吳德盛陶瓷公司老板吳漢文題書的茶壺,是邵陸大做的。父親曾作中介為吳德盛公司的後人賣出一批茗壺,包括後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邵大亨的龍頭一捆竹壺。這把漢君壺就是因中介而被贈予的,後來在紫砂廠陳列室陳列過。我從小就知道邵陸大的名字,建國初期我見到邵陸大,他挑了一副盛有油鹽糖醬醋的筍籃擔,在蜀山附近叫賣求生。因為與錢盤根等關系特別好,他每次經過南街都要進錢家講講話。我常見他以竹根煙桿抽旱煙,瘦長個子,小蟹鉗頭胡子,人很風趣,善說笑。紫砂業稍有轉機後,他又開始做茶壺。我見到他做得最多的是竹樁壺(本山綠泥),是合作社成立後的第一批社員,與沈孝鹿等做過高檔工藝品竹節咖啡壺等。邵陸大的母親後為俞國良的妻子,其做坯受俞國良的影響。
王熙臣
我站在、蹲在王熙臣泥凳旁,看他做茶壺的時間非常多,年份也特別長。從1950年到合作社成立後,這幾年裡他大部分時間在我家對門錢盤根家及隔壁毛國強家做坯,最多的品種是蓮心壺,也做過合菱壺。這兩個品種費工夫,人家很少做,物美價宜。他使用的工具不太多,但非常適用,工具到效果就出來了,做得太順手了,光線不好也要做,晚上趕做用的是豆油燈。他的老家在蘇北,每年天熱天冷不能做坯時,回家去兩次,令人難以相信的是,每次都是一路討飯來回的。他人稍胖,矮個頭,是個跛子,一只腳不能伸直。我曾見到他由蘇北回來的情景,身後背個破被頭或破蓆條,手提竹籃放飯碗,一根較粗的打狗棍。他回來後首先介紹的是一路走來的甜酸苦辣,但從未見他發愁動怒,一開口就笑嘻嘻,一口宜興話,聽不出有一點蘇北口音,可能是從小來宜興學徒、做客師,在宜興的時間長的緣故。他生活非常艱苦,一個人燒行灶,一天燒一次,能省則省,從不喝開水,總是喝水罐頭裡的河水;人家不要的小南瓜,他拿去放點臭水,蒸個臭南瓜下飯。有一次我見他嘴裡一努一努地在吃著什麼,過一會又從坯架上的罐裡捻了點往嘴裡放,我很好奇,等他不在時前去一看,原來是個鹽罐頭。合作社成立時,他是第一批進社製坯的技術人員,他的工場在毛國強家第二進,我學刻字在他旁邊一間,此時他已把他愛人接來蜀山,他愛人專做蓮心杯。
王玉仙
吳云根的夫人,受丈夫的指導,靠製坯為生,成立紫砂合作社時為第一批社員,製作品種為柿子壺、海棠壺、傳爐、半瓜等。她雖小腳,但行動靈活、敏捷,頗具男士個性。
張茍鳳
她是李寶珍的夫人,是位非常忠厚老實的婦女,李去世後遺囑子女不要做坯,但她還是以做坯艱難地扶養大了三個兒子。她做坯技能單一,只做傳爐壺,但製作非常認真負責,成立合作社時還是第一批被吸收了進來。1957年作坊搬到新的工場後不久就不做壞了。
陳寶生
陳寶生在上袁趙乾泰家學徒後與我家住同一條街。建國前紫砂業不景氣時,定了親卻沒錢娶親,南街的朋友幫忙搶親,用船到鄉下女家河埠,趁女方下河淘米時,抱人搶上船搖回來。搶親船停在南街河埠,我們一直看熱鬧。他是個常有創新品種出現的人,當時紫砂圈裡常有寅春壺新式樣,另外就是陳寶生有新的式樣,如建國初期他創作的一把較大的三彎大嘴壺,蓋面上加了個五角星,當時就被稱為俄國壺,後來又被稱為愛國壺。這把壺近年來卻有人把它與新四軍聯系上了,認為是新四軍的什麼特別壺。他的作品做工比較粗糙,為1955年成立合作社時的第一批社員,1957年搬到新工場後,他發揮他的特長,做了許多紫砂品種的專用工具,如篦只、線梗等,是服務於紫砂成型的老師傅。
郭其麟
揚中縣人,自小就來紫砂窯場,聽說他與徐耀珍是省立陶校的學生,抗戰開始就回老家去了,以後做過裁縫,1958年時又回紫砂廠做坯。技藝一般,為人老實。廠裡派他作半成品庫坯件師傅。
范正根
蜀山北廠人,他個性耿直,身體較好,建國前及建國初期曾在蜀山山後開宕采泥。論紫砂製作水平,該排在純根之後,成立紫砂合作社前曾與朱可心、施福生合作,為北京工藝美術服務部做松鼠葡萄壺等品種。合作社成立初期,他曾做過一段時期高檔產品。1958年被指派到宜興西氿紫砂廠作當家大師傅,西氿紫砂廠解散後他仍回到紫砂工藝廠,工作主要是半成品驗收。那時施福生負責茶壺、高檔小花盆半成品庫,他負責中小花盆半成品庫的驗收與管理工作。他關心愛護做坯工人,對工作也非常負責任。他對時政很有獨到見解,尤其是在“文革”期間,評論時局一針見血,我曾有記錄,特意寫下了他的一些話語,可惜現在一時無法找到了。
吳純耿
亦名純根,年齡長于顧景舟,上袁村人,身材較大,嘴邊受過傷,背後有人叫他豁嘴純根。論同時期紫砂藝人的技藝水平,他可排在施福生、沈孝鹿之後;論文化,他是除顧景舟之外最有傳統文化修養的製坯藝人。他年輕時就看《資治通鑒》等古籍,建國後也當過村幹部。因為他的眼睛有病,總有方方面面的不便,在他遺存的紫砂作品中可以見到他的創作渴望,經常翻新,方貨、筋囊貨、花貨各種品種、式樣多有,但製作的工藝不太乾凈利落、輕脫爽朗,這多是吃了眼睛的虧。
陳福淵
做花盆、花瓶的高手,尤其是方貨。他是承上啟下的花盆師傅,為人忠厚老實,從不爭名奪利,帶過不少有出息的徒弟,如顧紹培、周尊嚴、陳國良、施小馬等,是紫砂業內默默無聞的有功之臣。
施福生
他是在成立合作社時技藝水平排在七個老藝人之後的第八人,手法輕脫爽利,當時所製雲龍壺使人信服。可能是因為他所處的技藝地位以及與人不爭不鬥的性格,他沒有單獨帶過徒弟,“大躍進”時曾在班組坐班帶教,創作品種並不太多,主要精力與貢獻還是集中在整個紫砂廠的半成品質量驗收上。“文革”期間,紫砂廠的製壺質量並未明顯下降(“文革”期間紫砂粗制濫造的說法是後人杜撰的),與他的嚴格把關有關。他性格詼諧,喜與同輩人說笑,但凡紫砂廠的年輕人尤其是製坯者見到他都非常敬懼。
沈孝鹿
上袁村人。1955年進廠前已接受紫砂聯營處、北京工藝美術服務部訂貨高檔壺“陳蔭乾雙交竹提壺”的製作任務。他有扎實的製作基本功,在上袁村曾與顧景舟上下手做過高檔作品“一捺底仿鼓壺”,是七個老藝人之後與施福生平級的藝人,只是此時已喪妻,自帶二子,自己身體很差,故未專門帶徒。1957年後負責質量檢驗工作,其作品較少且精。
沈小虎
沈孝鹿的胞弟,上袁村人,以做八方茶具為主。合作社成立初期進社,後不久轉入耐火行業做技工工作。
葉金山
成立合作社前在吉三大家做坯,是當時較為年輕的紫砂藝人。他非常愛清潔,有個性,行動緩慢。他所製品種單一,主要是“魚化龍”,全手工製作,利落乾凈。他製作魚化龍的過程及手法動作至今在我腦海裡留有深刻印象。
徐耀珍
蜀山山後河陀墩村人,聽說是省陶校的學生,一直幫利永公司做坯,包吃沒工資。因為他沒勞力下田務農,後來有了點工資,到建國前後在利永公司做,也可以自己賣坯給其他窯戶。他一生以做竹鼠壺為主,只是壺表面粉紅泥、粉墨綠泥、本山綠泥經常變化。合作社成立初期他與利永的邵仲和一起進社,後來在半成品庫驗收坯件直到退休。退休後還在傳達室工作了兩年,1970年左右生病後才回家。
范福奎
進社時,他是個中等身材微胖的帶病老頭,製作時間不太長。以前他常製作花貨,如高矮梅花壺。他的兒子是范祖德,孫子是范盤沖。
范祖德
范福奎之子。成立合作社時進社,時值中年,亦有家傳的扎實的傳統製作技藝之功。可能是當時的時局關系,他做過很多品種的中檔壺,但沒有製作特藝品的機會。
鮑國勛
原為國民黨海軍,投誠後改編為人民解放軍海軍。他善做軍艦模型,用牙膏殼錫皮卷做軍艦上的槍炮,機械,效果非常逼真精美。因其老家在丁山白宕鮑家,故1955年上半年轉業時,領導愛才分來紫砂工藝廠隨顧景舟學習製壺,與漢棠在同一工場,受過“半瓜”、“茄段”等全手工技藝培訓。個性蠻強,自信,對社會不滿,經常有牢騷話,1959年被捕入獄未回。
吳祥大
建國前後是紫砂小手工業窯戶。他能製坯,很有經營創新能力,抗戰前在上海經營陶器銷售,已有成就,只因日軍侵占上海,只能重操舊業,回蜀山經營紫砂,店號“祥豐泰”。他做的中、小型花瓶,現今常能見到,並有諸葛勛等高手鐫刻。他在經營紫砂的同時經常搞些科技性的陶瓷產品。
邵寶琴
她是邵陸大的妹妹,倪祥林的老婆。其母親為俞國良的續妻。做些傳爐、菊球之類的產品,手藝一般,但在當時她已不是做粗貨的了。
周云琴
成立合作社時她並沒有入社做坯,當時我是聽到朱可心、吳云根他們說到過周云琴手很巧,做的坯件還可以,所以成立合作社後不久就吸收進社做坯了。
何生大
青中年時一度以製坯為生,因有眼疾故技藝一般,能做一些普通中檔坯件。孩子多,家裡經濟困難。住在我家隔壁,大兒子與我是同學。成立合作社時也是因為眼睛不好,沒有被吸收入社,這對他們家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後來眼睛失明了,幸虧兒女已有工作。
張洪壽
建國前後也是小手工業窯戶,自己也能製陶做坯,做過小簽筒、花盆、水底等,也做過一般性的茶壺之類,組織合作社時為第一批社員。
陳真慶
出生在上袁,陳綬馥後人,招親到蜀山南街周家,所以能做水平壺。建國前後也為小手工業窯戶,製坯燒窯,也經營過米店、小南貨店。成立合作社時進社做坯。他的後人姓周,也用“綬馥後人”之名分。
陶福生
他不是蜀山當地人,也做過窯戶。我上小學時就見到他在做坯,老夫妻倆沒有子孫,做的花瓶與常見到的紫砂花瓶完全不一樣,經常翻新,以方形為主,瓶的耳朵變化很大。聽說他的花瓶正品率很低,燒成前後老出毛病,現在也總能見到他的作品。
張小懷
北廠的紫砂窯戶,自己也能做些花盆之類及粗貨茶壺,合作社成立時也是成員之一,但進社後就生病,記得是在1955年端陽節病故的。
邵仲和
蜀山北廠人,與邵云如家是同一族,與邵新和同輩。建國前為窯戶,成立合作社時一直是管理幹部,負責生產、供銷、倉庫之管理工作。性格溫和,工作負責。我們知道他在家裡會幫妻子(系紫砂廠加工戶)做坯,臺灣的紫砂雜誌上經常會出現鈐有“半陶”印章的別具特點的花貨類200毫升的各式茶壺,壺身的結構處理與眾不同,非常神氣,深受收藏界的喜愛。多年來他一直深居簡出,從不主動聲張自宣,對外界的詢問、采訪也是盡量躲避。“半陶”作品應該是今後紫砂學術研究的一個環節。可能是由於他的心態踏實,現已90多歲,好像偶爾還有作品問世。
朱小華
是朱可心的二兒子,1955年建社時他已掌握了傳統製作技藝,實際上他是當時進社最年輕的做坯技藝人員。可能是求穩心平的原因,從沒有在紫砂圈內圈外進行過顯眼爭亮的活動。
陶刻藝人老師傅
陳少亭
中等身材,舉止文雅,是任淦庭的師兄,同為盧蘭芳的弟子。他的竹子、蘭花畫得特別有風致,他的畫稿比所見出版的蘭譜、竹譜畫冊還要有韻味,行、隸也非常有個性,故社會評價他不是陶刻民間藝人,應入文人陶刻藝術家之列。抗戰前的一段時間,紫砂壺上有陶刻少亭名款的要貴五角銀元。抗戰開始,紫砂業不景氣,他是有相當高學問的書畫家,卻憑自己的中醫知識當上了號脈的郎中。建國後紫砂合作社成立時他脫離行業未進社,直到1958年“大躍進”時才回到紫砂行業,所刻並不多,不久便病故。
諸葛勛
學“畫彩釉”出道,後轉行陶刻。建國前後是僅次于任淦庭的著名陶刻藝人,既刻實用壺盆產品,也刻高精尖端的壺鼎陳設作品,書法、繪畫俱佳,也有書畫作品留世。陶刻作品有自身獨特的筆墨及鐫刻的特點風格,故凡是他的陶刻,很容易被認定鑒別。因當時領導未交給他帶徒弟的任務,故無掛名徒弟;其實我本人也受過他的影響,惜在1969年他就過世了。
蔣永西
年齡比任淦庭師傅小十多歲,是建國前後與任淦庭刻底子配合最好的師傅,空刻上貨、行貨也是本行。他肺上有毛病,但煙不離口,身體一直不好,與任先生合作時很少具他鐫刻的名字,空刻一般用石生款名。
邵洪坤
是邵云如的大兒子,個子比較高,絡腮胡子,但個性很溫良,眼睛高度近視。讀過書,有些學問。建國初期當過蜀山工商聯的文書,成立合作社時重操陶刻舊業,大約已有60歲了,不動毛筆只空刻,書法有基礎,故刻的字及蘭竹很老練有勁,刻款具名常用巖如、石生等,沒有固定筆名。他一生嗜酒成癖,所得工資一半用在酒上。他進南貨店沽酒用碗不用瓶,當即在櫃臺上幾口喝完,不用菜,用手捏捏鼻子,擦一下嘴便回家。其實他的文化及書畫功底是有一定基礎的。
邵洪明
他是邵云如的兒子,邵洪坤的大弟,建國前後是小手工業窯戶。他能做坯,也隨父學過書畫陶刻。他歸到陶刻隊伍是1958年的事,進入陶刻圈後刻的多是一些上刻的茶盤、花盆等。由于他很少空刻行貨,故所上刻之茶盤等畫面裝飾很有書卷氣,用萬較輕,常用刮刀以表現潑墨濃淡之效果。
邵順奎
大約是1958年“大躍進”時進紫砂工藝廠的,不是蜀山人。他個性孤僻,除刻一般性的茶壺以外,很少與人接觸交談。走在路上碰見時,他總是拿著一只竹籃,裡面放了碗、筷、毛巾,像是全部“行頭”,住在廠裡,生活極為簡單,甚至有些原始。刻字水平一般,但非常認真,從不弄虛作假,大概是1962年廠裡下放時把他退回農村的。
談堯坤
出生于潛洛,是建國前後陶刻的少壯派,有書法、繪畫天份。成立合作社時正當青壯年時期,一進入刻字圈就很奪目,其空刻又快又好。他不是第一批進社的藝人。1955年他幫毛順興書畫鐫刻的一批海金鐘大花盆在紫砂界很是震動。1956年進廠後,在“大躍進”時帶過陶刻徒弟。由于他有堅實的陶刻基本功,所以刻的作品一直受到社會的重視,尤其是他刻的正楷《長征》詩(洋桶壺、蓋杯)深受青睞。他身強力壯,凡空刻行刻壺盆產品,歷來是又快又好的第一高手。因要負擔四女三子的生活,除陶刻外,凡窯場的活他(除裝窯之外)都能幹,燒窯、套坯、肩柴、挑窯擔都是高手,最困難時他上山樵過柴。他性格直爽,自信自傲,業內以他當過壯丁算有個政治問題而壓著他,老受排擠、打擊,技藝才幹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但他留傳下來的陶刻佳作會證明他的才能。享年70多歲,屬雞。
陳經耕
他大頭大個、滿面鬍子,有點學問,書寫有基礎,解放前一度跟人做過文書。因生養的孩子較多,故家境一直較窮。他刻字的品種比較單一,八方壺、八方杯、暖酒杯、暖酒壺,畫面以刻竹子為主,很有陶刻特點,亦有章法。他的人生觀一直比較消極,老實做人,與世無爭。
范澤林
住蜀山西街,屬于能動筆書畫的藝人,空刻水平也比當時的一般人高一些。與我師傅任淦庭的關系一直比較融洽。身體比一般稍弱一點,為人忠厚老實,與人相處隨和。
范福籌
任淦庭的徒弟,我叫他大師兄,身體比較瘦弱,陶刻的風格也較瘦弱些,以空刻為主。當時他是陶刻人中唯一能正式做坯的藝人,且能有創新的品種及造型出現,經常見到的是一些香爐、文具、餐具之類的作品。陶刻筆名為瘦石。
陳志新
又名陳五大,1955年時已有6O歲。刻字水平一般,常刻些普通的茶壺、花盆、水底等產品。為人老實風趣,與我們小年青非常融洽友好。
文井
姓廖,廣西人,是最早直接投身紫砂業的有大專學歷的知識分子。1955年,我與任淦庭師傅在紫砂陶業公所的工場工作時,他就由志願軍復員來搞紫砂陶刻了。建國前他曾在浙江美院雕塑系上學,與陳積厚(第一本雕塑解剖學的作者)是同學。浙江美院是國民黨三青團的中堅所在地,故他一直背了個政治大包袱,被審查打擊。1958年“大躍進”中組建雕塑車間時帶過徒弟,1959年被派往宜興西■沈紫砂廠,此廠關閉後回紫砂廠,與我聯手合作管理車間時間較長,有刻字作品及雕塑作品留世。他還有唱歌、演劇的藝術天分,文學水平較高,寫一手瘦金體行書。
朱邦基
1958年“大躍進”時從蘇州來宜。他能畫畫,陶刻是半路出家,所刻畫面有《芥子園畫譜》的味道,用刀較淺,刮刀用得較多,為表現墨色的深淺。當時刻的茶盤較多,于今常能見到他的陶刻品出現。
周如紹
是1955年成立合作社時入社的陶刻師傅,長期空刻實用茶店用壺,技術熟練,有如民間青花的嫻熟味道。為人直爽,很有個性。
趙炳生
他的刻字師傅是誰可惜我未過問,建國後到合作社成立初期他住蜀山油車橋,是開“菜行”的,蜀山周邊種的青菜、蘿葡先整批批發給他的行裡,再由他批發給蜀山的賣菜小販們。大概是1957年時(或1958年)陶業合作社急需陶刻師傅,即把他吸收進社,空刻水平屬中等,沒有動筆書畫,做事、工作十分認真。上世紀7O年代在我車間當會計,與我共事時間很長。
釉爐彩釉畫師傅
郁洪庚
歷史上宕釉、畫彩釉的師傅很多,但到建國前夕,只有他在我們家裡做過客師。他一只腳從小就不能著地,以手撐一短竹棍代步,故他的另一只腳特別粗壯。我對彩釉方面的知識,如煮釉、磨釉、上釉、彩釉,都是見他操作而學來的。他特別能畫戲劇臉譜,以往紫砂行業“擺地戲”是由任先生(指任淦庭)和郁師傅兩人畫彩臉的。建國初期,他曾幫我將偽鈔票上的領袖頭面改畫成京劇臉譜人物,非常有藝術性,可惜沒有保存下來。在所需彩釉陶上畫開光圖案、畫各種花卉裝飾及戲曲人物,肚裡有貨,手上有功。我小時候是特佩服他的。可惜成立合作社時只有搪彩而沒有畫彩釉了,再後來因為彩釉中有鉛就中止了這種裝飾,直到1995後就消亡了。
顧三大
建國前他家住在我們老家隔壁,見過他家的磨釉、搪釉工具,未見過他畫釉彩,只是聽到我父親及郁洪庚師傅說他是正宗的彩釉出身。我曾看到他家裡也是紫砂經營戶,兒子從政。老頭子很有福相,留著胡子,老抱著孫子(即顧紹培,留著一條小辮子)在我老家門前玩。
点击分享朋友圈,您的一个分享小动作,或许可以让更多人跟您一样爱上紫砂壶!期待您的到来!微信号:1590054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