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見到邵大亨紫砂鐘德壺是在1993年的春夏之交,那時筆者自日本回國,在家鄉宜興長住。雖北上京城已經勢在必行,但闊別已久的故鄉及親友的確讓人難舍難分,尤其是與亦師亦公(鄉語爺爺之意)的顧景舟,我們整日天南地北地有說不完的話題。
一天先生和我談起了歷代紫砂製壺的名家高手,他將珍藏的大亨鐘德取了出來。我清楚地看到先生取壺時凝重的神態,後來我才知道,邵大亨無論在製陶的態度上、技藝上還是人品上都是他最崇拜的一位。此壺的壺蓋已經破裂,由幾個搭釘很好地扣合著,壺高100毫米,口徑99毫米,蓋印大亨二字。此前我多次在書中見過,不想這邵大亨的光素代表之作竟是顧老自己所藏。他將壺輕輕地放在桌上,一語不發,只是微微地看著我笑,我仔細反覆地拿在手中撫摩端詳,生怕漏掉任何細節,過了良久,他才瞇著眼笑盈盈地不無神秘地說“你看呢?” 我將自己的觀察心得一五一十地倒將出來。他頻頻點頭……這情景一晃十三年了,顧老也仙逝十年,可現在回憶起來依然歷歷在目。
邵大亨,清嘉慶道光年人,出生于宜興上袁村,與顧老的啟蒙老師(他的祖母)同村同姓,說起來或許還有些親脈。大亨出生于清代動蕩時期,是繼時大彬、陳鳴遠之後紫砂藝術達到的又一個高峰,用畢智窮工來形容也毫不誇張。據《邵氏宗譜》記載,邵大亨性格孤傲,平日裡“每遊覽竟日或臥逾時,意有所得便欣然成一器,否則終日無所作,或強為之不能也”。又有“雅善效古,每博覽前人名作,轍心揣手摩,摩得者尊如供碧。其佳處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等等。從中可以看出,大亨並不是一個普通的手工藝人,他的紫砂創作是真正的藝術創作。其一,他性情樸直,不為權貴所動,根據記載他曾不應縣令的索取,被鎖在工作的泥凳上強迫做壺,他也毫不屈服。其二,他博覽名作,用心揣摩,善于對前人的作品進行學習和總結。就像書畫之臨摹。通過臨摹總結最終創出自己的真正佳作。其三,是他創作的狀態,他“竟日無事”或“臥逾時”並非真的無所事事,而是思考和醞釀的過程。之後他有了靈感才會“意有所得,欣然成一器”。由此不難看出,大亨不愧為一代藝術大師。是當之無愧的紫砂巔峰。
後人多以大亨作品為楷模臨摹仿製,甚至偽作的大有人在,而邵大亨的真品,幾經流落到現在已經為數不多,大多已經毀于瓦礫,現在市場混亂,假冒偽劣的紫砂也打有“邵大亨作”字樣。望收藏者慎重,切忌貪欲。收藏和鑒賞者們應該對大亨的作品認真地觀察體會,進行深刻的研究才能領悟其中的韻致,以辨別真偽。
再讓我們來欣賞這件鐘德壺,這是大亨的光素器造型的又一件代表作,首先是它的材質,經長年使用火氣盡消,其表面已經紫中透紅,泛出冷冷的玫瑰紫色,轉折處發出幽然雅光;不僅色如紫檀,質地也細而不膩,均勻的紫砂顆粒,使得手感觸摸時比紫檀更為滑爽。
做工上更是無可挑剔,行內常以“刀刮水洗”來形容工藝的到位和乾凈,也就是鬼斧神工,不似人力所能為之。口蓋直而且緊,無落帽之憂。壺嘴壺把舒曲自然,宛若從壺體中天然生出一般。壺身直而且不癟不鼓,恰如其分,紫砂工藝中直壺身之形,難就難在直中微鼓,以達到視覺上最佳的效果。翻開壺底,如玉碧天成,形之準,令在其上無法作加減。再看細部之壺嘴如一節玉筍,挺而潤,壺嘴內堂如槍膛一般乾凈利落,其實用性可以想見。壺口之上下圓線,像雙唇輕抿,平和端莊、神態自若,而蓋上的一條細線作為裝飾,真正神來之筆,其厚薄、寬窄、位置已經達到不可做任何改動的程度。對於整個壺來說如描眉一樣,功能不大,之於美觀則至關重要,若處理不好就會毀壞全局,前功盡棄。
這件大亨鐘德壺可謂紫砂造型歷史上的又一件佳器,總體來說,它端莊穩重、比例協調,技藝手法已經達到紫砂傳統基礎技藝的巔峰,壺身手感極佳,溫潤如玉,造型洗練樸實,不受世俗所染,一洗清代宮廷繁縟的風格。
話題回到顧老,他自幼視我如自己孫兒,同吃同睡、關愛眷顧。當我留學回來時,正值顧老暮年,他對我的垂愛一如既往,而期盼卻增加許多。回想起來,他與我整日海闊天空地聊,正是他試探我是否已被西化,是否對紫砂、對傳統文化有足夠堅定的認識和熱情。用他畢生最珍愛、最崇拜的邵大亨的作品給我上課,其中之意讓我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