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林亭窑址,座落在武夷山九曲溪北遇林亭的山谷中,是我国宋代八大窑系中的建窑系窑址之一,分布面积近6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窑址之一。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遇林亭窑址”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遇林亭窑址”成为世界级的古窑址。
遇林亭窑址石碑(正)
遇林亭窑址石碑(反)
窑址两侧的坡上,数以万计的残片、匣钵,堆积如山,厚度目测有1~5米
遇林亭窑的产品有黑瓷、青瓷和青白瓷三大类。黑瓷以建盏为主,为遇林亭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青瓷器形以碗、碟类居多,青白瓷器形有碗、碟、盘、罐、壶、瓶等。其所产建盏是建窑系窑口中水平最高的,釉面品面与水吉建窑相近,釉色有乌金、兔毫、油滴等,器型也以束口、撇口、敛口为主。
窑址博物馆藏品1
窑址博物馆藏品2
窑址博物馆藏品3
除常见的建盏外,遇林亭还出产金银彩绘的黑釉盏,图案有山水花鸟、吉祥铬文等,称为“金彩天目”。金彩天目是在已烧成的黑釉盏上,用软笔类工具蘸金银彩料绘就,再经低温烘烧而成,是遇林亭窑独有的人工装饰的建盏。在以前,金彩天目一直被误认为水吉建窑所产,直到1998~2000年在遇林亭窑考古挖掘出36件(片)金彩天目碗,为其证得真正出身。
“寿山福海”金彩天目
花鸟金彩天目
飞鹤纹金彩天目
遇林亭窑址有两座举世瞩目的龙窑,分别为1号和2号窑址。其中,2号龙窑全长约113米,是我国已发掘最长的古窑址之一。
1号龙窑
1号窑址属半地穴式平焰斜—面龙窑,窑炉宏伟气派,全长73.2米。从考古发掘的平面结构看,炉中为黑釉、青釉并烧的窑炉,品种多样。据考古推测,每窑约可烧制5万件瓷器。依照窑炉走向建成的具有宋式建筑风格的保护廊步步登高而上,游人可以缓缓欣赏整座炉膛的内部结构,品味数百年来遗留的堆积成列的匣钵、匣钵盖、垫圈等各种窑具。
2号龙窑
1号窑炉对面山坡上,蜿蜒坐落着与之相映成辉的2号窑炉。2号窑炉比1号炉更长,更宏伟,容量更大,全长约113.1米 。该窑主要烧制黑釉瓷器,并以碗、盏类为主。据考古界初步估计,此窑一次可装烧8万件瓷器,其产量之惊人,更甚於1号炉。
龙窑简介:
龙窑是我国汉代的烧窑陶工首先发明的,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在宋代达到最成熟阶段。窑炉顺着山坡建造,烧窑时就象一条俯冲的“火龙”,故名“龙窑”,也似一条向下爬行的蛇或蜈蚣,又称为“蛇窑”、“蜈蚣窑”。
龙窑由窑头、窑室和窑尾三大部分构成。
窑头由火门、通风口和火膛组成,每窑装窑结束后即由此开始点火烧窑,顺序而上,形成火龙。
窑室由用耐火材料制成的砖做窑墙和拱顶,旁边一定距离开有窑门,方便装窑和出窑,在拱顶上两侧对称开设投柴口。
窑尾设有烟道和出烟室,一般不设烟囱,利用烟火在窑内产生的自然抽力,带动火焰平进烧制瓷器,它的最大特点是升温快,可达1300度以上高温,节约燃料。
由于窑壁较薄,所以窑体降温也快,特别适宜烧造黑釉和青釉瓷器。为利用自然抽力,龙窑的建造一般都有一定的倾斜角,故老窑大都依山而建,利用自然地热形成倾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