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發酵師,多時不發表文章實在有愧各位網友,今天討論一個耳熟能詳的話題,大益的發酵,這是一個被業者和發燒友嚴重兩極化的問題,高捧者將大益發酵供上神壇頂禮膜拜,早請示晚匯報,將其吹的神乎其神,雲裡霧裡,不知所以然,打壓者出於自身利益考量將其踩在地上,呲之以鼻,不屑一顧,詆毀謾罵,以訛傳訛。因此長期以來都沒有對大益的發酵技術有一個中肯的評價,這是很可怕的,因為絕對肯定和絕對否定的言論對於行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出於客觀性考慮特發此文章詳細解析大益發酵到底牛在哪?
首先,大益發酵最突出的一點在於其技術的成熟性和穩定性。它穩定到一年可以發幾百甚至上千個發酵堆,產量可以達到上千到幾千噸不等,這才是大益發酵技術最恐怖的地方,試問哪個廠哪個公司敢這麼幹,很多的廠不要幾十個堆子就是幾個也會早查看晚照顧,比伺候大爺都勤快,比照顧老娘都上心,如果讓你操作幾百個堆子,試想一下你的境況,你敢嗎?你是不想活了,還是想死。再者技術的先進性拋開不說(我們也無從得知人家的技術內幕),就這點看來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益發酵技術超穩定,大家應該明白這樣一個觀點,技術的先進和穩定成熟同樣重要,君不見美國的F—35倒是技術高端,但是很不成熟,摔了很多架,直到現在都不敢規模化生產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大益的發酵技術的改進和更新速度很快,能夠快速適應市場的需求和消費者的品飲需要。從最開始的適中偏重發酵到後來的適中偏輕到以丹青為代表的輕發酵工藝,從金針白蓮到老茶頭,從第二代人工渥堆到第三代“黑馬”技術的應用,從發酵成熟度到產品的結構和形式以及技術的更新換代,它的技術前進的速度都將同行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大益有著技術中心強大的技術支持,有實驗室前沿的實驗和理論研究,有著大益雲南普洱茶發酵工程研究中心的新技術的開發,有著發酵車間高素質技術員工的工藝的持續改進,有著吳遠之不差錢的重金投入,可以這麼說,在熟茶領域大益已經完全掌握了話語權,別人只能跟風而絕無超越的可能。丹青誕生市場上的輕發酵茶就紛紛涌現,金針白蓮橫空出世,市面上白針金蓮,荷韻,蓮韻瞬間從地底鑽了出來,每一次大益的新產品的問世就是熟茶最新款式的流行,因此管中規豹,可見一斑!
再次,大益發酵技術已經完全實現了發酵進程的可控性,相信各位從事發酵的同行應該知道發酵可控的重要性了。長期以來普洱茶發酵基本七分靠老天,三分靠人力,還有九十分憑運氣,基本上潮水完畢後就是跟著感覺走了,發酵完畢,重了就是重發酵,發輕了就是輕發酵,靠天吃飯,靠地洗碗,靠運氣賺錢。而大益在這方面則做的相當成功,對於行業內資深人士來說發重和發輕都不是什麼難事,很好辦到,就像我說的憑著第六感唄,無所謂!但是最考驗技術和管理能力的則是適度發酵,不能發輕不能有泛青葉,不能碳化葉底要勻齊,不苦不澀,湯色要有厚度也要有亮度,試問有幾個企業可以辦到,這非常考驗技術實力,一旦時間和後續控制不當就會偏重和偏輕,就我喝熟茶的生涯來說,能做到這點的也只有大益了,我是毫不掩飾我對大益的喜愛的,我雖然崇尚客觀理性,但是我也有我的偏好,我尤其欽佩於大益可控性這方面的技術進步。
最後,我回答很多發燒友和同行最關心的問題,如何才能打敗大益熟茶,這也是老生常談了。其實,市場上已經有較多的熟茶的品質已經超過了大益的熟茶了,這些產品毫無例外的是提高用料的級別和品質,降低價格,這樣的結果確實在局部和某一方面達到了一定的目的,但是其付出的代價和成本卻非常高昂,甚至有很多企業用古樹原料發酵,造成其損耗一旦超過10%就不賺錢的境況,也導致了當今熟茶普遍發酵較輕的趨勢,所以也是個別事例,因為在規模和技術程度上你是不能和大益全面較量的,偶爾出現幾個優良的產品是不能撼動大益的地位的;至於價格戰嗎,也只能掀起點小風小浪了,一旦引起大益的注意,和大廠打價格戰你要明白自己的塊頭和資金實力的,這點操作性實在不強。我說這些就是想讓大家明白,從產品和價格本身上下功夫是達不到打敗大益熟茶的目的的,你要明白大益熟茶牛在哪,它牛在產品後面強大的技術體系,生產體系和人才體系,這才是你需要打敗的,僅僅在用料和價格上做文章是很容易被大益搞死的,如果大益也提高用料品質和降低價格那你就只能關門大吉了,更何況還沒有考慮大益的品牌效應,因此想打敗大益,那就在技術,生產和人才儲備上下大力吧,雖然這樣做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呵呵,今天就講這麼多了,多時不寫文章廢話連篇,盡請各位見諒,下次再見!
中國普洱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