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6 李文華 大益論壇
熟茶發酵過程中會有結塊的團塊茶,一般嫩度高、體型小、條索緊結的茶,潮水后,茶葉柔軟、茶體之間透氣性差,發酵中容易結成團塊,發酵翻堆時解塊不充分,則團塊茶更多、更大。這些團塊茶,再創始老茶頭產品前,廠家都是作為付茶,切碎再拼配入低檔產品使用的,不成為獨特的商品。
2005年前,由于團塊茶作為付茶,切碎并不及時,一般都累到一定量再來處理。在生產審評中,感到這種團塊茶,內質比較特殊,特別是嫩度高的團塊茶,切碎了做付產茶多可惜,就想到了開發一款產品。
但,這種團塊茶,也有諸多缺點,首先不規則,沒辦發使用,體形也不支持與其他條茶拼配。
其次,大團塊里可能有雜質。
還有的問題是,團塊茶內部厭氧發酵過程長,如果不經過蒸壓(或蒸壓不透),其微生物超標是可能的。
解決這三個問題,才有了產品的開發思路,首先精制,通過切塊、篩分、揀剔工序完成,制成干凈、體形大小勻齊的原料。傳統的熟茶緊壓茶,原料經過潮水再蒸壓成型的。這勻齊的團塊茶,潮水是沒辦法做的,怎么辦呢?體形小的經過稍長的蒸壓后,可以柔制餅茶,這就是后來的老茶頭餅,而顆粒大的,想到用壓磚茶的機器,實驗后顆粒飽滿,特點突出,十分欣慰,這才定了250克磚茶的方案。
產品要出來了,叫什么名字呢?我也是費盡了很多腦汁。最早的產品,有個小體形老茶頭的產品,最初我起的名稱,叫“粒粒香”,因為是顆粒狀的,滋味香氣獨特,就叫了這個名字,做了餅茶,“粒粒香”餅茶這個產品,老茶友到知道。產品出來后,老一輩茶人給我提意見,說“粒粒香”,烏龍茶里有這種產品,普洱茶叫這個名字容易混淆。這才有了由“粒粒香”到“老茶頭”的轉變。
老茶頭,這個名字怎么來的呢?
不能繼續叫“粒粒香”這么直白的名字,怎么辦呢?我起產品名稱,基本上是圍繞茶的品質特征與文化內涵。抓耳撓腮,一段時間沒有結果。后來就想,那就跳出茶品本身的桎梏如何,這才有了“老茶頭”這個名字。
老茶頭,源于我讀文化史料中閃動在我眼前的一個詞,明清時期,西藏用很多滇茶,藏傳佛教每年都有重大的茶會,茶會叫“普茶”,當年吳三桂還到西藏去“普茶”過。準備“普茶”茶湯的人,是寺廟里的專職官員,叫“茶頭”,讀到這個詞,我眼前一亮,有啦!
還依稀記得,寺院里,還有負責做飯的叫“飯頭”,負責菜園的叫“菜頭”,魯智深就干過這個職位。
“普茶”的茶湯是用煮的,“茶頭”就負責煮茶,團塊茶最好的品飲方式就是煮,聯系至此,我就有了把產品叫“茶頭”的想法,加個老字,一方面代表年長的茶頭,也就是煮茶的老師傅了。
至于產品叫“老茶頭”后,三個字與茶品特征這么貼切,而且,被普洱茶界代表為這類產品的通用名稱,是我始料未及的。但,老茶頭的名稱,我設計的產品上市前,就申請注冊商標了,勐海茶廠是老茶頭商標的持有人,可能許多人都沒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