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之美,除了常說的“泥,形,工,款,功”之外,還有其裸露在外的特有的肌理線條和材質色澤美。
追求材質色澤之美,就是壺友養壺的目的所在。
紫砂壺在經年累月使用之後,會形成一種特有的“包漿”,而這種“包漿”就是材質色澤之美的表現。
所謂“包漿”就是經過一段時間使用以後表面顏色變得深沉并形成一種亞光,且愈用愈光亮,這種亞光就稱之為“包漿”。這種“包漿”用高溫高壓沖洗都沖刷不掉,而彰顯高雅品位。
紫砂壺的“包漿”有三種:
第一種:是紫砂壺其本身泥料經風化、衰變而形成。
第二種:是長年泡茶之後,經過無數次吸納、沉積,茶水侵入壺表而形成。
第三種:是長年用手把玩,手上的汗油侵入壺表和經磨擦而形成。
第一種“包漿”是物體與空氣長時間接觸產生的氧化層。可以說任何物品都會產生“包漿”,但不是什麼“包漿”都好看。而紫砂壺的這層“包漿”卻具有非常的美感。原因除了本身的泥料特性外,還有另外一個特性。大家都知道在泡茶時,雖然壺身不透水,但會透氣。隨著茶氣地滲入和外透,泥料中一部分的元素也會跟著從內部滲到壺表來,時間越長這層“包漿”就越好,不同的泥料所析出的元素也不一樣當然所形成“包漿”也不一樣,所以為什麼說老壺的“包漿”好看,而好的泥料才養得出好壺,原因就在于此。形成這層“包漿”只能靠時間,不是想養就能養起來的。
專家曾說老壺不能下水重煮,不能用硬物硬除“包漿”而重新養。為什麼?因為此種“包漿”,具有不可逆性,能夠外滲的元素已外滲沒了,怎麼可能再重養這層“包漿”呢?
第二種“包漿”是茶壺所特有的。而紫砂壺的這層“包漿”也有二重性。一重是壺表經茶水濕淋後,滲入壺表浸潤泥料而形成,一重是由壺的內壁吸入而滲透於壺表而形成的。所謂“茶湯養壺”也就是這個原理。這種“包漿”多被人誤解,要麼以為茶湯經常淋之而總不擦拭就形成此“包漿”,其實“包漿”也會形成,只是外面看到的一層是茶垢而不是“包漿”;要麼說壺上不可淋茶湯,以為只會形成茶垢而不會形成“包漿”。這都是不太了解這種“包漿”的形成原理而各走極端。
第三種“包漿”在其他物品上也會經常看到,如家里經久使用的木椅在手把處會特別滋潤光亮,經常把玩的玩物也會特別潤亮,這就是手磨出來的一層“包漿”。對於紫砂壺長期在手上把玩當然也會產生此種“包漿”。有人把這種“包漿”稱之為“和尚光”,就有失於偏頗。什麼是“和尚光”?“和尚光”是在壺表涂抹油性物質或者手上確實有油膩涂上後而發出的光,,是可洗去的。而這種經過長期把玩的“包漿”是洗不去的。
此三種“包漿”也並非是一層一層單獨分開存在,而是互相融合形成了紫砂壺的獨特“包漿”。
當然也有獨立存在的情況,如一把壺制好以後只供觀賞,則只會形成壺表氧化的第一種“包漿”,而經常只用手把玩而不泡茶,則會形成第三種“包漿”。
“包漿”從本質上來講,就像是壺的一層皮膚,是壺泥的一部分。它不是一層敷在壺表的膜,擦洗是去除不了它的。
有人說不能用布擦壺,理由是擦過以後雖然明亮,但一段時間不用後仍會暗淡。
如果用布擦之即可顯明亮,那養壺太容易了,不停擦之即可。用布擦的用意是去除茶垢,而使壺的“包漿”呈現出來,和使茶湯均勻滲入壺表,。至於一段時間不用仍會暗淡,則是由於生成了新的一層氧化膜或灰塵堆積,拂去又會明亮。
養壺就是養“包漿”,所謂養壺得法就是把這三種“包漿”都養出來。養是需要時間的,不是一日之功。從容而為,自然得趣。
——————————————————–
查看往期文章,咨詢紫砂壺養護知識,可以添加謹言為微信好友(長按一秒復製):651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