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建盞是偉大又含蓄的器物?

第一個讓建盞揚名世界的美國人詹姆士·馬歇爾·普拉瑪,曾經將建盞譽為“China’s Great yet humble ware(中國偉大卻又含蓄的器物)”。

为什么说建盏是伟大又含蓄的器物?

建盞有什麼特質,讓一個民國時期的西方人,如此感嘆於它的偉大和含蓄?

“十問建盞”又是什麼?

原創:為什麼說建盞是偉大又含蓄的器物

(十問建盞:第一問)

文 / 建盞君

为什么说建盏是伟大又含蓄的器物?

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詹姆士·馬歇爾·普拉瑪說過,建盞是“China’s Great yet humble ware(中國偉大卻又含蓄的器物)”。這是對建盞的評價中,頗受世界認同的一句話,也是建盞君從事建盞文化的初心之一。那麼,建盞的偉大與含蓄,體現在何處?

建盞君認為,

建盞的偉大之處,在於以下三點

其一、美學上的偉大

建盞雖然是人工燒出來的器物,卻有巧奪天工之美,同一種釉,同一座窯口燒出的建盞,都會產生各種意想不到的變化。

建盞中最珍貴的品種,屬兔毫、油滴與曜變。而宋徽宗御筆定論的上品兔毫,需要達到“盞色青黑、玉毫條達”的標準。要燒制這樣的兔毫,非人力可得,需要結合天時地利人和,方能燒成。

为什么说建盏是伟大又含蓄的器物?

而燒成油滴盞的溫度範圍,又比兔毫盞要狹窄,是以精品油滴盞更為罕見。被日本奉為國寶的曜變天目更是萬中無一的神品,至今無人能仿製成功。

建盞的美,在於質感,在於難得,在於隨機性,在於個性。這樣的美不僅在黑釉瓷領域獨領風騷,於海內外陶瓷史上,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二、茶學上的偉大

建盞不僅在美學上獨樹一幟,在宋代的茶文化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建盞對宋人來說,不僅極具美感,而且頗為實用。建盞釉色黑,卻蘊含變化;胎體厚,保溫性能好;束口盞腹深口闊,器型穩重。這些特點,都讓建盞成為宋代點茶、鬥茶的最佳選擇。研究中國茶文化,也不可離開建盞。

其三、科學上的偉大

現代的科學家們,在研究建盞燒製工藝的過程中,也獲得意外之喜。

比如近年來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首次發現在銀色油滴中的氧化鐵析晶是高純度的、罕見的-Fe2O3 晶相,在棕色兔毫中也有epsilon-Fe2O3 與赤鐵礦晶相共存。

該成果於2014年在美國科學報告網發表後,被海內外多家權威媒體報道、轉載。

为什么说建盏是伟大又含蓄的器物?

epsilon-Fe2O3 極難被消磁,這類材料若是能以人工方式量產,或能製造比傳統硬盤存儲量更大、價格更便宜的存儲工具。但目前的技術水平所限,進一步提純已經非常困難。然而從宋代油滴盞中發現的epsilon-Fe2O3 晶體的純度和尺寸,目前的人工製備條件根本難以達到!

为什么说建盏是伟大又含蓄的器物?

研究認為,燒製建盞所用的高鐵粘土及龍窯中的特殊溫度和氣氛,正好滿足epsilon-Fe2O3晶體苛刻的生長條件。可見對建盞燒製工藝的研究,將為攻克epsilon-Fe2O3 的製備難題提供極大助益。

這項發現不僅能讓我們以科技手段深入理解建盞的燒製工藝,也是古為今用的絕好例證,亦為建盞的“偉大”賦予全新的涵義。

以上三點,是建盞君認為的“建盞的偉大”之所在。同時我們認為,

建盞的含蓄,也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隱而後顯

建盞色調黑沉,質樸無爭,這是“隱”。

然而在點茶時,黑色的釉面襯托出茶湯之潔白,形成鮮明對比,這是“顯”;在光照之下,建盞釉面上金屬結晶形成的斑紋,會顯出變幻的輝彩,這也是“顯”。

为什么说建盏是伟大又含蓄的器物?

一只黑色的盞,看上去似乎與明清以來,國人追求“似玉非玉”的審美格格不入。可是一旦你去使用、去觀察,就會發現它的亮點、它的獨特,從而開始喜歡它。建盞這種動靜皆宜的特質,是為含蓄之一。

其二、簡而後精

建盞的器型,最為典型的當屬束口盞。束口盞雖然看起來造型簡單,卻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宋代標準束口盞,直徑一般在12cm左右,口部寬闊,盞腹又深,點茶時攪動幅度可以比較自由。從束口盞的剖面看(如下圖),盞壁從盞沿至盞底逐漸變厚,結構穩重,攪動時不會傾倒、移動。

为什么说建盏是伟大又含蓄的器物?

此外,束口盞特有的束口線能防止茶湯溢出,止釉線能提示施釉的大致範圍,防止施釉過低導致粘底。建盞看似造型簡單,實則獨具匠心,非常方便點茶,是為含蓄之二。

其三、似易實難

不少剛接觸建盞的朋友,會覺得燒一只建盞,只要製坯上釉就可以了,不是很容易嗎?又不像青花瓷、雕塑瓷,對坯體要進行復雜的加工。這其實是對建盞的誤解。

首先,製坯上釉,看起來簡單,但從篩選瓷土、調配釉料等環節開始,就對成品影響很大了,加上拉坯、修坯對器型、圈足的影響,上釉手法對釉層厚薄、施釉位置的影響(上釉太薄,不易形成結晶和掛釉,上釉太接近底部,容易粘底),不是熟練的陶藝師,是無法做出合格的坯體的。

當然,對於一個技藝高超的師傅來說,製坯上釉確實無難度,可是100個坯裝進窯爐,燒出的精品有幾個,就很難說了。周邊的空氣環境,爐內的溫度氣氛,諸多因素,都不是人工能準確控制的,不確定性極大。

製坯技藝多少可以隨著練習不斷提升,但要提高建盞的成品率,至今沒有百試百靈的辦法。李達老師曾經撰文說明:

“建盞技術重點在窯內,有些陶瓷技術重點在窯外,如繪畫陶瓷、器型陶瓷、雕塑陶瓷等。窯內技術不是靠手,而是靠土與火,難於操控。所以試驗周期長,見效慢,缺陷無法修復,生產成品率低,成本高。就是現代優秀的陶藝家,幾天時間也未必能燒出一件好作品。高品質的鷓鴣斑建盞,目前全世界每年僅有數十件作品產出。”

這段話對理解建盞的燒制難度,非常有幫助。

建盞的燒製看起來容易,了解之後,才會知道實際難度有多大,是為含蓄之三。

從以上論述,應該可以清楚地領會的偉大與含蓄。本篇文章作為“十問建盞”的第一篇,在於總結建盞君過去的觀點 ,也為之後的九問提綱挈領。本文中出現的一些未曾詳細分析過的觀點,會在之後的文章展開說明。

至於什麼是“十問建盞”,請看以下序言:

十問建盞”序

建盞君創號以來,經常有盞友詢問我們與建盞實物有關的問題。從老盞的辨識、修復,到新盞的挑選、保養,都咨詢者眾。

這些問題並非神秘不可說,建盞界雖然有一些謎題尚未形成共識,但並不是玄學,是可以形成體系化知識的。不過三言兩語無法說清,所以不少盞友就問我們什麼時候能推送相關的文章,集中解答這類問題。

建盞君之前,多在介紹建盞的文化背景。因為建盞沉寂了幾百年,不像青花瓷、紫砂壺一樣認知度一直很高,所以我們希望先讓大家感受到建盞曾經的地位、風采,體會宋代先人對建盞的情感。只有認識到建盞的過去,才會想了解它的現在,并著眼於將來。

當然我們也希望,喜歡建盞的盞友,都能理解建盞,並收藏到心愛的盞。不過隨之衍生的許多問題,不是一兩篇文章可以解決的。

所以建盞君決定從這篇開始,推出一系列文章,名為 “十問建盞”。希望通過這個系列,將建盞君心目中的建盞更為具體地介紹給大家,回答基礎、實際的問題,以供參考。

-本篇完-

喜歡我們的原創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建盞,ID:jianzhanwenhua

如愿成為我們的朋友,可加建盞君微信:2970846335

分類: 精選建盞天目汝窯微信,標籤: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