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燒成的變遷 – 徐秀棠
凡我們所見到的紫砂茶壺,不論是好的差的、新的老的,它都要通過一個完整的生產工藝過程才能完成,即原料、製作及燒成這三個主要環節。燒造茗壺的窯爐、窯具、燃料的沿革,對全面認識研究明、清至今的紫砂壺,特別是對紫砂歷史作品的認定研究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
紫砂壺一開始是偶有所作,故只能附於陶缸、甕等釉陶一起燒成的,我們所見早期紫砂器的表面多會帶有釉淚痕,如無錫文管會的“大彬如意壺”(燒成圖1),南京市文管會的 “吳經提梁壺” (燒成圖2)可作鑒證。2006年南京博物院與宜興文化局在蜀山西、北麓多座紫砂窯原窯址作了考古發掘,在明代斷層中也見到了紫砂窯裡兼燒少量小件之釉陶產品的殘片(詳情待發掘報告的正式發表)。根據發掘可以證實其中“品勝窯”自明代中期開始燒造直至1959年春停燒後自毀。